2004年,澳大利亚潜水员戴夫,成功下潜深达283米的布须曼洞穴,然而在洞底,他却看见了神奇的一幕,一个晃动的人影,紧张的他慢慢摸了过去,随后这个发现,彻底结束了他的一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布须曼洞穴,这个名字在潜水圈里刺得人心里发凉,坐落在南非北开普省一带,海拔一千五百多米,水温常年只有十度,洞体像一根长长的黑管子,斜着切入地底,然后笔直往下,水压大得离谱,每往下十米,身体要承受的压力就多一倍,这个地方,曾让很多顶尖潜水员望而却步,可有人偏偏不服这个邪。 戴夫·肖出生在澳大利亚西部的一个小镇,从小就喜欢摆弄机械,十几岁就拿了飞行执照,成年后成为一名职业飞行员,还在香港国泰航空飞过波音747,飞行之外,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从没停歇,1999年,戴夫在菲律宾尝试了第一次潜水,那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沉船潜水玩到深水洞探险,越往下走,他越兴奋,没几年,他就成了闭路循环呼吸器的专家,自己还动手改装设备,越改越专,越玩越深。 2003年,他在南非一处泉水中下潜到182米,刷新了当时的深水纪录,这次下潜不止带来了新的高度,也让他结识了潜水老兵唐·雪莉,两人志趣相投,后来在南非一起开了潜水训练中心,长期合作练习复杂潜水技术,默契得像并肩作战的老兵。 但戴夫真正下定决心挑战布须曼洞穴,其实是因为一个故事,1994年,20岁的德雷尔在一次协助破纪录的潜水中出了事故,当时潜到50米左右就失去了意识,没多久就失联了,救援小组试图寻找,但因为设备和风险限制,最终只能在约180米处停止搜寻,他的父母多年寻找无果,只能在洞口立碑纪念。 2004年10月底,戴夫带着装备潜入布须曼洞,目标是再创纪录,他身穿压缩干衣,背着一台自改的Mk15.5闭路循环呼吸器,身上还缠着六个不同气体混合瓶,以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强,那次下潜他用了12分钟到达270米的位置,正当他在洞底铺设导向线时,头灯照到的不远处有个轮廓晃动,他以为是块松动的岩石,被水流轻轻推着晃,靠近后才发现,那是一具穿着潜水服的尸体,身体部分嵌在泥里,一动不动。 戴夫仔细观察后确认,这就是十年前失踪的德雷尔,装备还挂在身上,头盔、气瓶、潜水表都还在,只是身体已经因为长时间浸泡变得蜡化,戴夫没有贸然移动尸体,而是用线轴将其位置标记好,随后上浮,把情况报告给唐·雪莉,两人回到地面后,对照德雷尔当年的装备数据,确认无误。 戴夫决定,要把这个年轻人带回家,他联络了德雷尔的父母,得到了同意,随后开始筹划一次精密的打捞行动,整个回收计划耗时数周,团队包括七名南非潜水员、一名协调员,还有唐·雪莉,他们准备了35个不同类型的气瓶,专门的丝质尸袋,以及高压减压舱,在附近泉水进行了多次模拟操作,反复演练如何在深水中装袋、固定、上浮。 2005年1月8日,行动正式开始,清晨6点13分,戴夫头戴摄像头,背着所有装置下潜,11分钟后,他抵达洞底,开始尝试将德雷尔的遗体放入尸袋中,可就在他移动尸体时,原本已经沉稳的蜡化身体突然浮起,纠缠了导向线和设备,戴夫被突如其来的浮力拉扯,动作变得迟缓,他试图重新固定尸体,但在挣扎过程中,呼吸变急,压力变化让他体内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意识开始模糊。 在220米处等待的唐·雪莉没见戴夫如约上浮,感觉不妙,便自行下潜查看情况,当他到达260米左右时,发现戴夫的灯光已然静止,判断出了状况,但他也在此时遇到设备问题,氮气调节系统出了故障,身体开始不适,唐被迫中止搜救,艰难上浮,最终在水面呕吐不止,平衡系统也受了永久性损伤,从此再无法进行深水潜水。 戴夫失踪后,团队组织多次搜寻未果,几天后,洞口附近突然有两具遗体浮了上来,正是戴夫和德雷尔,两人紧紧缠绕在一起,尸袋仍系在戴夫身上,装备虽有损坏,但仍能看出戴夫最后时刻的努力,事后分析录像发现,在意识模糊之前,戴夫还在尝试将尸袋固定在上浮绳索上,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动作间接推动了德雷尔遗体的意外上浮。 整个潜水界都被这件事震惊了,从设备配置到应急机制,从任务分工到深水行为规范,戴夫的牺牲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循环呼吸器的安全系统被重新设计,深水打捞行动也被要求配置更多备用人员和设备,布须曼洞入口的石碑上,后来新增了一块铭牌,纪念这位完成承诺的潜水员。 德雷尔的父母终于得以将儿子下葬,结束了十年的等待,而戴夫的家人则将他的部分遗物捐献给潜水研究机构,希望这一切能让未来的深水探险更安全一些。 信息来源:京报网--纪事|洞潜未知——纪念大深度洞潜亚洲纪录保持者韩颋
刚刚埃及考古界传来重大喜讯,从地中海亚历山大附近的阿布基尔湾,成功打捞出三件大型
【4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