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问题,比仇恨严重一万倍,本质上是生存的争夺,几乎没有解决的可能。实际上

飞绿说历史 2025-08-28 16:31:03

中日之间的问题,比仇恨严重一万倍,本质上是生存的争夺,几乎没有解决的可能。实际上不是中国不愿意放下仇恨,而是日本不肯停止对中国的侵略。 2025年8月,一枚12式陆基导弹悄然部署于日本与那国岛,距离中国台湾东岸不到110公里。 几乎同时,日本F-35战机频繁出现在钓鱼岛上空,解放军雷达系统随即锁定目标,东海舰船碰撞率在两个月内飙升45%。这些并非偶发摩擦,而是长年博弈的又一次高潮。 对中国而言,中日之间的问题,从来不是“历史旧账”,而是现实的生存战争——不对称的空间控制、资源掠夺、技术围堵与记忆操控,层层推进,步步蚕食。 在这个结构性矛盾中,所谓“中日友好”只是虚伪的外交辞令,真正主导两国关系的,是地缘政治的铁律与资源民族主义的冷酷逻辑。仇恨可以被历史抚平,但生存焦虑不会因善意而消解。 今天的中国,面对的不是一个“反思中的日本”,而是一个在军事、经济与意识形态上全面对华进逼的日本。东海不是争议水域,是生存底线。 钓鱼岛之争远不止于主权象征,它是东海资源与通道控制权的核心节点。 根据中国地质部门2025年5月公布的数据,东海春晓油气田已探明储量达700亿立方米,而钓鱼岛周边更被国际能源署认定可能蕴藏30至70亿吨石油与稀土矿。 日本对此心知肚明,却从未停止军事挤压。自2023年起,日本在冲绳及与那国岛增加导弹部署密度300%,并于2025年进一步将12式导弹系统移至最前沿。 这一举动不仅锁定中国在东海的制空权,也试图切断中国通往太平洋的战略通道。与此同时,日本单方面划定所谓“中间线”,试图将16万平方公里东海水域“合法化”为其专属经济区。 这种赤裸裸的蚕食,不仅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更严重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而日本自身对南海航线依赖超过60%,却在背后推动“菲律宾巡逻艇军援计划”,妄图借美日军事同盟之力,在中国南北两端形成“海上锁喉”。 说白了,中国不是在争钓鱼岛,而是在捍卫国家能源动脉、生存空间与海洋主权。不是中国不愿放下仇恨,而是日本不肯停下技术围堵。 2023年至2025年,日本对中国的技术围堵达到冷战以来的新高点。以半导体为例,日本对23种关键设备实施出口禁令,东京电子一度因此损失30%的订单。 但日本政府宁愿牺牲本国企业,也要配合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封锁。 面对封锁,中国并未坐以待毙。2025年初,北京启动试验线,国产28nm光刻机首次实现量产,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迈出决定性一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随后宣布对镓、锗出口实行定向管控,日本电子产业因此出现92%的原料缺口。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先开始将“生存”转化为“技术战争”的问题。 日本打压的不只是中国企业,而是试图阻断中国自主崛起的路径。这种技术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对中国发展权的否定,是一种“软侵略”。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武器。 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并未随着时间而淡化,反而在2025年表现出更具组织性的升级。《防卫白皮书》将中国抗战描述为“中日武力冲突”,删去“侵略”“南京大屠杀”等表述。 七七事变被包装成“误会引发的冲突”;靖国神社参拜从“个人行为”演变为“内阁集体私人访问”,堂而皇之。 这种对历史的篡改,不只是对中国民族记忆的挑衅,更是在国际舆论中试图洗白侵略者、虚化受害者。 更有甚者,日本在国际场合频繁渲染“原子弹受害国”身份,试图用战败的痛苦掩盖侵略者的罪行。这种“记忆政治”,实质上是对中国国家叙事权的争夺。 中国的回应并不软弱。2025年,中国主导的抗战胜利80周年全球策展在32国展开,并将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问题再次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记忆不是任人涂改的画布,而是国家尊严的盾牌。 东亚和平的最大威胁,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再包装”。当日本首相在G7会议上高喊“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时,世界或许只是听到了外交辞令,中国却切实感受到了战争阴云。 2025年,日本军费已占GDP的2%,跃居全球第三,并采购400枚“战斧”导弹,正式纳入《美日联合作战计划》的远程打击体系。 这些动作不是防御,而是进攻性准备。低烈度的摩擦事件层出不穷:渔船对峙、海警碰撞、战机拦截。 而一旦某次“假旗行动”得手,比如2025年3月日本F-35战机“误闯”钓鱼岛领空,极可能成为美日借机干涉的突破口。 日本试图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而将中国塑造成“威胁者”,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扭曲,更是对现实的欺骗。经济合作的表象,掩盖不了生存竞争的实质。 有人说,中日之间依存度太高,不可能真正撕破脸。确实,截至2024年,在华日企新增328家,RCEP框架下日中汽车关税减免继续推进。但这只是表层的“玻璃合作”——看似紧密,实则脆弱。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