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抓到克里姆林宫最大的内鬼了!有意思的是,这人既不是手握军权的将军,也不是专门搞情报的特工! 这位老兄把克里姆林宫的情报当成了电商平台的商品,普京的行程信息 200 万美元起拍还附赠 “套餐”,俄军高超音速武器参数更是标出 800 万美元的天价。 只有你出不起的价位,没有他给不起的情报,他便是加吉耶夫。 要理解加吉耶夫的 “商业头脑”,先得看看他的特殊身份。从俄罗斯近年来曝光的案件来看,类似加吉耶夫这样的 “非典型内鬼” 并不罕见。 比如 2024 年曝光的俄军中部军区后勤部队副司令德拉戈米列茨基少将,这位仁兄利用后勤调度的职务便利,把军用物资采购变成了自家的 “提款机”,最终因受贿 157 万元人民币被判 9 年半有期徒刑。 而加吉耶夫的角色更隐蔽 —— 他可能是在克里姆林宫负责行政协调或技术维护的文职人员,这类岗位看似不显眼,却能接触到大量敏感信息。在克里姆林宫这样的权力中枢,行政人员掌握着领导人行程安排,技术人员能接触到通信系统和武器参数,这些都是情报市场上的 “硬通货”。 加吉耶夫的定价策略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普京的行程信息 200 万美元起拍,这个价格看似离谱,实则符合情报市场的 “行情”。 2013 年曝光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阿尔德里奇・埃姆斯,向苏联提供情报获利 460 万美元,其中就包括美国在苏联的间谍名单。 而俄军高超音速武器参数标价 800 万美元,也并非漫天要价。2010 年美国破获的俄罗斯间谍案中,间谍团伙试图渗透美国决策层,获取核武器研发等核心情报,其目标价值远超千万美元。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军的新型武器参数对某些国家来说简直是 “战略级情报”,800 万美元不过是 “友情价”。更绝的是加吉耶夫的 “套餐服务”—— 购买行程信息赠送其他情报,这种捆绑销售的手法,活脱脱就是电商平台 “满减促销” 的翻版。 加吉耶夫能在情报市场上 “开疆拓土”,离不开克里姆林宫内部的安全漏洞。2023 年 5 月的无人机袭击事件,两架无人机竟然能突破号称 “固若金汤” 的克宫防空体系,在参议院大楼上空爆炸。这暴露出俄罗斯在低空防御、电子对抗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类似的漏洞在情报管理上同样存在。就像中国某单位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给无资质公司,导致涉密文件被员工私自出售,克里姆林宫可能也存在对外包人员、文职岗位的监管盲区。 加吉耶夫这样的文职人员,或许正是利用了这些漏洞,将敏感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更讽刺的是,俄罗斯近年来大力推动的数字化改革,反而可能为情报泄露提供了新渠道。 2025 年中国数据市场交易额突破 1600 亿元人民币,而在俄罗斯,类似的数字化系统如果缺乏严格的权限控制,很容易成为情报贩子的 “提款机”。 从动机来看,加吉耶夫的行为堪称 “金钱驱动型间谍” 的典型。俄罗斯经济长期受西方制裁影响,2024 年人均 GDP 仅为 1.1 万美元,而加吉耶夫一单情报就能赚到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让不少人铤而走险。就像 2010 年俄罗斯间谍案中的安娜・查普曼,为了金钱伪装成房产中介,长期在美国从事间谍活动。 更值得玩味的是,加吉耶夫可能还抱有 “侥幸心理”。俄罗斯法律规定间谍罪不得减刑,但 2024 年海参崴前市长古梅纽克因贪污 314 万元人民币,竟然通过自愿赴前线服役换取减刑机会。这种 “以命换自由” 的操作,或许让加吉耶夫觉得即使东窗事发,也有机会逃脱严惩。 加吉耶夫事件折射出的,是现代情报战的新趋势。传统的军事间谍、特工渗透逐渐退居二线,文职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情报泄露的 “主力军”。这种变化不仅考验着各国的情报安全体系,也让情报市场变得更加复杂。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类似加吉耶夫这样的内鬼,可能会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而克里姆林宫要堵住这些漏洞,不仅需要加强技术防范,更要反思内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毕竟,在情报市场上,永远不缺铤而走险的 “卖家”,缺的是万无一失的 “防火墙”。
乌克兰又爆出大瓜!乌克兰反贪局(NABU)一名逃亡欧洲的官员向英国媒体“伦敦
【8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