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重生”:从干涸断流到清水长流,绘就生态新画卷

金台资讯 2025-08-28 11:56:48

河流作为大地的血脉,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孕育着发展的活力。

曾几何时,西辽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岁月流转中历经沧桑,一度陷入生态困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场跨越数年、凝聚千万人心血的“引水、护水、节水”攻坚战毅然打响,奏响了一曲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壮丽乐章。

西辽河流经通辽市城区。张启民摄

“活水”奔涌:西辽通流破荒,百河焕新

2025年,西辽河流域生态修复迎来了历史性突破。4月10日,这条作为七大江河中唯一断流的大河,在历经27年干涸后,终于实现干流全线过流,结束了漫长的断流历史。

西辽河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一直备受重视。内蒙古通辽市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施策原则,积极与水利部沟通协调,紧跟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情况,以“清槽行动”为重要抓手,全面加强河道整治工作。充分利用上级部门资金,争取企业捐建项目,对老哈河65公里河道、西辽河259公里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确保生态水流顺畅下泄。通过构建二维水动力学模型,精准识别水流扩散风险点,优化疏浚路径,提前部署设备物资,为全线过流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不仅需要自身河道的整治疏通,更离不开外部水源的稳定补给。6月30日,引绰济辽工程实现全线试通水,为西辽河送来了“及时雨”。“这一刻,我们盼了太久太久。”内蒙古引绰济辽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科尔沁配水站临时负责人宋学博站在莫力庙水库出水口旁,声音有些颤抖。引绰济辽工程批复总投资311.55亿元,主要由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从绰尔河引水补给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供水量4.36亿立方米,计划向兴安盟供水1.49亿立方米,向通辽市供水2.87亿立方米,将惠及兴安盟南部及通辽市严重缺水地区。

从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到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西辽河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为流域长远繁荣稳定筑牢了坚实根基。

“水脉”绵延:引绰支线织网,千渠安澜

“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到这么清的水!”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村民李志美站在河边,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汪清水,任其从指缝间滑落,眼中满是激动,“上周带儿子来,小家伙趴在岸边玩水玩得高兴,拉都拉不走。”

引绰济辽一期工程莫力庙水库补水。张珠海摄

截至8月27日,引绰济辽一期工程已累计向莫力庙水库补水3480万立方米,区域水资源保障的“底气”初步显现。目前,工程二期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开鲁县、开发区、科左中旗三条支线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具备供水条件;科尔沁区、扎鲁特旗支线施工稳步开展,计划11月底前建成,届时区域供水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各受水区旗县也同步按下配套设施建设“加速键”。扎鲁特旗依托现有净水厂与管线,实现供水“无缝衔接”;科左中旗配套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科尔沁区配套设施也已开工,两地均力争年底建成投用;开发区一期小型引调水工程与开鲁县配套工程均于8月正式开工,并均计划于2026年底建成。随着各环节有序落地,引绰济辽工程将持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保障。

引绰济辽工程供水量极为可观,是通辽市受水区旗县现状工业用水量(0.45亿立方米)的6.4倍,为通辽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带动GDP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工程打破了主城区饮用水源“单靠地下水”的局限,有效缓解应急备用水源不足问题。通过利用富余供水能力开展生态补水,改善西辽河干流断流状况,提升区域气候调节能力,助力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节水”破局:通辽纾解超采,万田润民

“地下水可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今水位下降严重,以前大水漫灌,好多井都干了。好在改造后节水效果明显,粮食增产也有了保障。”科左中旗舍伯吐镇特斯格嘎查党支部书记吴广庆,一大早就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检查井房和出水栓供水情况,望着那片整齐平坦的大田,他感慨万千。

为破解地下水超采难题,通辽市在农业节水领域多措并举、全面发力。积极推广滴灌技术,推动传统灌溉模式向滴灌高效节水模式转型,全市已建成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917万亩,年节约地下水约9亿立方米。同时,强化农技节水保障,在超采区推广抗旱作物品种,配套推行测墒滴灌等多种节水技术。此外,近两年,通过退减水库、河道内不合理灌溉面积2.4万亩,进一步压减农业灌溉水量840万立方米。

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通辽市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加强机电井管理为抓手,建立“一井一档案”管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行多元终端用水管理模式。为提升管理效能,积极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引入社会化服务企业,落实协同管理模式,对节水农户实施精准补贴与奖励制度,以激励更多农户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

通辽市在超采区实施5项水源置换工程,全市超采区可置换水源0.38亿立方米,部分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依托引绰济辽等外调水工程,计划回补地下水量4.26亿立方米。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通辽正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有河皆干”到“清水长流”,从“生态脆弱”到“绿色崛起”,西辽河流域的生态复苏,不仅是一条河流的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例证。如今,站在全新的起点,西辽河流域正以“绿水为媒”,串联起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的“惠民链条”,让“富满河山”的愿景,在北疆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张琪)

0 阅读: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