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年,庐州之战是南宋抗金战争中一场令人气愤的战役。金帝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

历史破局者 2025-08-28 11:17:50

1161年,庐州之战是南宋抗金战争中一场令人气愤的战役。金帝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分四路南侵,其中东路主力十余万人直扑淮西地区,企图突破宋军长江防线。时任建康府都统制的姚兴奉命率所部三千人驰援庐州(今安徽合肥),与知州杨春共同守城。 当时南宋淮西防线兵力空虚,因主帅王权畏敌如虎,竟弃守和州、昭关等战略要地,致使庐州成为孤城。金军统帅萧琦利用骑兵优势切断庐州与外界的联系,并于十月十七日发起总攻。姚兴临危不惧,亲登城楼指挥作战,"以神臂弓射金酋,应弦而倒者数人",宋军士气大振。激战三日,金军死伤逾五千人,城下尸积如山。 然而战局在十月二十日发生逆转。原定前来增援的建康都统制王权部竟不战而退,驻扎在东关的统制官戴皋部也悄然南撤。更令人愤慨的是,淮西招讨使李显忠虽手握重兵,却以"保全实力"为由拒绝发兵。姚兴派出的求援信使接连被金军截杀,仅有数人突围至采石矶,却未能说动各路宋军支援。 十月廿二日,金军调来攻城锤和火炮猛攻南门。姚兴之子姚宏率领死士三百人出城逆战,身中七箭殉国。眼见城破在即,姚兴焚毁军械文书,对残部言:"今日当以死报国,诸君可自求生。"遂率最后八十亲兵冲入敌阵,"手刃数十人,甲胄尽赤"。最终因寡不敌众,与所部全体战死。金军进城后感其忠勇,叹道:"若南朝人人如此,我辈安得至此?" 战后调查揭示,王权等将领不仅畏敌避战,还故意克扣庐州军饷,致使守军缺粮少械。太学生程宏图上书痛陈:"兴以三千抗十万,斩级过当,而诸将坐视其毙,此岂独金人之罪?"朝廷迫于舆论压力,将王权革职流放,追赠姚兴为容州观察使,谥"忠毅"。但其子姚宏因官阶未入流品,竟未获任何追封,时人多为不平。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下令在庐州立庙祭祀,枢密使张浚在碑文中写道:"诸军皆溃独不溃,姚兴三千真健儿。"此战虽以惨败告终,却暴露了南宋军事体系的深层矛盾:中央调度失灵、将领各自为政、功过赏罚不公。姚兴之死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抗战派与妥协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也为后来采石之战的胜利埋下伏笔——虞允文正是以姚兴事迹激励将士,终挫败金军渡江企图。 这段悲壮史事在《宋史·忠义传》《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中均有详实记载,后世文人多有题咏。明代江南巡按御史曾在庐州故址立碑,上书"宋忠毅公姚兴殉国处",至今犹存。其事迹最动人处在于:明知必死而毅然赴义,在全面溃败的战局中坚守了军人的尊严,用生命诠释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节。这种悲剧性的坚守,恰是南宋抗金战争中最令人扼腕又最值得铭记的精神丰碑。#南宋古战场# #金军侵略# #忠义#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历史破局者

历史破局者

打破迷局,解读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