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亏大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今年6月被外资企业72亿买走,紧接着该外资又转手将其卖了800亿,利润高得都让人不敢想。 2025年6月,美国药企BMS与德国BioNTech宣布联手开发抗癌新药BNT327,交易总额高达111亿美元。 消息传回国内,全球医药圈瞬间炸锅。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款被国际巨头捧上“神坛”的双抗新药,正出自中国本土企业,普米斯生物之手。 而仅仅一年前,海外权益被以不到10亿美元卖出。 净赚730亿的资本游戏背后,是中国创新药企难以言说的融资困境与抉择之痛。 一进一出之间,净赚730亿! 2024年,那时的普米斯,正深陷创新药企最常见的困局,缺钱。 一款新药从实验室走到患者手中,平均要耗去10年、超过10亿美元的投入。 普米斯研发的PM8002虽已有明显潜力,但资金的“血条”却已告急。 自2021年起生物医药领域融资环境急剧转冷,普米斯已有三年未能获得新融资。 尽管地方政府曾雪中送炭,给予数千万元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但对动辄数亿的研发投入而言,仍显得杯水车薪。 站在悬崖边上,普米斯面临的是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还是拿钱退出。 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 2024年11月,百欧恩泰以8亿美元预付款加潜在里程碑付款的条款,全资收购了普米斯。 没人能预料到,仅仅半年之后,这款药会以超过百亿美元的身价,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 那么,BNT327凭什么值这个价钱? BNT327同时靶向PD-L1和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既能撕碎癌细胞的免疫伪装,又能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 临床数据显示,其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该药联合化疗的客观缓解率达到81.8%,疾病控制率接近100%,远超单药治疗效果。 此外,它还对三阴性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实体瘤展现潜力,且副作用显著低于传统疗法。 真正拔高市值的,是双抗赛道在2024年的整体崛起。 全球首款击败明星药K药的双抗诞生,彻底点燃了赛道。 资本猛然醒悟,双抗时代真的来了! 表面看,这是一笔商业交易,往深看,却关乎中国患者的切身利益。 创新药的定价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可及性。 以往同一款国产创新药,在美国的售价可达国内医保价格的30倍以上。 若将药物全球权益交予外资,未来中国患者可能不得不以更高价格用药。 此外,供应保障与研发方向也将受制于人。 外资企业必然优先考虑全球市场布局和高回报领域,国内需求未必能得到及时充分满足,罕见病用药等利润较低的领域更可能遭到忽视。 然而,不是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同一条路。 2025年7月,礼新医药在取得近300亿元海外授权收入后,被中国生物制药以5亿美元收购,核心资产留在了国内。 更早之前,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不仅实现海外收益分成,同时牢牢掌握国内市场主导权。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超400亿元合作,既引来了资金,也未失去控制权。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条可行路径,以我为主,合作为辅。 通过本土并购或权益合作,既解资金之渴,又不失话语权。 而光伏产业的故事或可成为镜鉴。 十几年前,中国光伏行业也曾经历原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的窘境,一场金融危机便几乎摧毁整个行业。 而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攻坚与市场培育,十年磨一剑,终成全球领先。 创新药研发虽难度更高、风险更大,但并非无路可循。 但最需要明确的原则是,我们做创新药,不是为了替外资赚差价,而是为了让中国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好药。 普米斯的故事,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普米斯事件犹如一记警钟,中国创新药不能只埋头突破技术,更要学会守护成果。 资本寒冬终会过去,但错失的核心资产可能永不回头。 或许正如光伏产业走过的路,中国创新药的春天,正藏在最冷的寒冬之后。 主要信源:(又一款中国创新药卖亏了?5500万美元首付款卖出,再转手总额已超90亿美元——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
美国让中国进入WTO的本意就是打算让欧美日的廉价商品冲垮中国工业,让中国变成工业
【7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