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王健林零下20度工地过生日,6000亿债务逼他卖掉毕加索名画,逼儿子通厕所学做人的背后
2023年10月24日,70岁生日。
别人或许在酒店包房里切蛋糕,王健林站在西安万达城的工地上,讨论消防通道该怎么设计。三个小时,没坐过。项目总监小心翼翼地建议:“王董,要不切个蛋糕?”
“等开业那天。”
现在不是时候。现在从来都不是时候。
这样的人,让我想起什么呢?想起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想起曾经我们相信的一些东西。
两个月后,新疆。零下20度。
单薄的西装,没戴手套的手。王健林站在那个文旅项目的工地上,和工人聊了近一个小时。照片传出来的时候,他的脸颊冻得通红,手上有皲裂的痕迹。
工作人员劝他进室内听汇报,他拒绝了。
“看实景。”
70岁的人了。还在证明什么?
或者,他什么都没有证明。只是在坚持一些别人已经不再坚持的东西。
凌晨4点起床,这个习惯他保持了30年。健身45分钟,5点半开始批阅文件。医生说过,长期缺觉会有心脑血管的问题。
“时间比健康更稀缺。”他这样回答。
时间。对他来说,似乎永远不够。
2019年,首都机场VIP候机室,有人拍到他吃泡面的照片。身边摊着项目图纸。网上有人说作秀,他在年会上开玩笑:“泡面比飞机餐快15分钟,这15分钟能看完一份合同。”
15分钟。就这么计算着。
那些年,地产行业像潮水一样退去。很多人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没穿。

2017年,负债6000亿的时候,王健林开始卖东西。海外资产,个人收藏。毕加索的画,莫奈的画,还有那幅他喜欢的傅抱石山水。2000万买来的,“割肉”卖出。
“公司比我个人重要。”
4年后,万达债务清零。有人问他感受,他说:“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就像那双皮鞋。2015年买的意大利定制款,2万块钱。2023年两会的时候,记者拍到他还在穿,鞋底已经修补过好几次了。
“东西能用就不必换。”
但2020年武汉疫情的时候,他匿名捐了7亿。要求不宣传,不报道。后来还是被发现了,因为工作流程需要保留签字文件。
“国难当前,出力而已。”
这种反差,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
王思聪抱怨过,大学毕业回国后被安排到基层轮岗2年。搬建材,盯装修,通厕所。
“连瓷砖怎么铺都不知道,怎么管公司?”
后来王思聪创业的时候,能精准判断项目成本。也许这就是父亲想要的结果。也许不是。谁知道呢。
2022年,有个承包商拖欠农民工工资。王健林得知后取消原定会议,直接飞到工地。当场要求财务转账,立了规矩:“万达项目月结工资。”
有工人送锦旗,叫他“穿西装的包青天”。
穿西装的包青天。这个称呼,有点意思。
经济舱最后一排,他在读《金刚经》。做笔记。有乘客偶遇,发了微博。空乘说他常选经济舱,“除非飞行时间超过5小时”。
“短途航班头等舱和经济舱同时落地,何必浪费?”
同时落地。这个逻辑简单得让人无话可说。
“我不在乎富豪榜排名,只在乎万达能不能活100年。”
100年。在这个什么都变化很快的时代,他还在想100年的事情。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样的人。
时代已经变了。那些曾经我们以为重要的东西,好像都不重要了。效率,速度,流量,风口。大家都在追逐更快的成功,更轻松的赚钱方式。
但还有人在凌晨4点起床。还有人在零下20度的工地上站着。还有人觉得东西能用就不必换。
这样的坚持,在今天看来,甚至有点古怪。
也许他真的老了。也许这种坚持本身就是过时的。也许那些嘲笑他的人是对的。
但我想起那个画面:70岁的生日,工地上的现场会。三个小时,没有坐下。
想起那双修补过的皮鞋。想起经济舱最后一排的《金刚经》。
想起7亿元的匿名捐款,和那句“国难当前,出力而已”。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也许这就够了。
李宋
真特码能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