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钟伟病重,黄克诚去看望他,问:“你老家没什么人了吧?”钟伟说:“我儿

历史破局者 2025-08-28 01:35:15

1984年,钟伟病重,黄克诚去看望他,问:“你老家没什么人了吧?”钟伟说:“我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孙女,都在老家种地呢!” 钟伟小时候帮家里干农活,种地放牛都干过,读了几年私塾,勉强识得几个字。1930年,19岁的他加入了革命队伍,从那以后就没再回过头过日子了。参加红军后,他一步步从基层干起,打仗特别有股子狠劲,脑子也灵活。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八团当团长,那时候的上司就是黄克诚,黄克诚当时是师长,两人就这样搭上了线。钟伟打仗不爱按套路出牌,总能想出些别人想不到的招儿,黄克诚看在眼里,觉得这小伙子有潜力,就多加留意。到了解放战争,钟伟在东北民主联军里头表现更突出,三下江南那会儿,他带队东进,本来是要去配合围歼国民党新一军,结果路过靠山屯,发现敌八十八师一个团在那儿晃荡。他一合计,觉得不能就这么放过,干脆留下来干一票。部队就地展开,硬是把那个团给灭了,顺带还拖住了敌八十七师的脚步,给主力部队创造了机会。这事儿黄克诚后来知道后,直夸钟伟有大局观。 钟伟的资历老,1930年入党,参加过长征,抗战解放战争都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授衔少将,四野里头有名的猛将,外号“东方巴顿”,因为他打仗风格像巴顿将军那么大胆。 黄克诚呢,比钟伟大几岁,1902年生人,也是湖南人,早年参加革命,资历更深,1955年是大将衔。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铁,黄克诚欣赏钟伟不光是因为打仗,还因为钟伟这人直肠子,敢说敢做。1959年庐山会议那阵子,钟伟站出来为黄克诚说话,结果自己也受了牵连,北京军区参谋长职务没了,好多年没啥实权。钟伟就这样闲置着,但黄克诚心里有数,觉得钟伟是真哥们。 两人之间的这份情谊,延续了好几十年,到1984年钟伟病重时,黄克诚还特意抽时间去看他。钟伟那时候已经73岁,身体不行了,住进北京医院。黄克诚82岁了,但听说老部下病了,二话不说就去了。两人聊了聊家常,黄克诚问起钟伟老家的情况,钟伟就说家里人都在平江种地。钟伟的儿子叫钟来良,出生没多久钟伟就出去闹革命了,父子俩分离20多年,到1949年长沙解放才团聚。钟来良那时候20多岁了,看到父亲当了军长,本想让爸在长沙给安排个事干,钟伟一听就摇头,说你没文化没技能,留在城里算啥事,还是回乡下种地去。钟来良也没法子,只能回去继续当农民。钟伟的媳妇李琼英,也是农村出身,一辈子跟着钟伟,但钟伟从来不搞特殊化,家里人就这么过着普通日子。 钟伟有五个孙辈,两个孙女叫直霞和水霞,三个孙子叫社生、新生、勉生,这些名字都是钟伟亲自取的,寄托着些朴实的期望。 钟伟平反后住在北京,对孙辈挺疼爱的,尤其是孙女,他把一个孙女接到北京念书。孙女毕业了,想留在北京陪爷爷,就说能不能帮着找份工作。钟伟直接拒绝,说要自己考,不能走后门,那样不光彩。孙女没法,只能回平江,后来自己考上当地师范学院,钟伟知道后高兴坏了。钟伟的两个孙子也想来北京发展,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知道后,说愿意帮忙,钟伟一听就挡回去了,说让孩子们自己闯,别靠关系。孙子们失望,但钟伟态度坚决,说你们就是种田的料,回老家去,别动不动提我的名字,别和人吵架,别干坏事。钟伟一生就这样,从不给家人开绿灯。只帮过两个非亲属的人,一个是跟了他多年的警卫员,一个是保姆,因为他们情况特殊,需要帮一把。钟伟的作风就这样,廉洁得让人佩服。黄克诚听了钟伟的话,觉得这老哥们真行,没利用地位给家里人捞好处。 钟伟的家人在平江一直务农,没沾上啥光。钟伟自己呢,一辈子戎马生涯,参加过无数战役,从红军到解放军,立功无数,但从来不摆谱。靠山屯那仗就是典型,他不顾任务犹豫,果断调整,改变了战局。钟伟打仗爱创新,不死板,这点黄克诚特别看重。两人从抗日到解放,合作过不少次,黄克诚在新四军时,钟伟就是他的得力干将。钟伟后来在东北,带队打过锦州、天津,功劳簿上记着呢。钟伟的为人,接地气得很,不爱那些花里胡哨的,他教育后代也这样,说要自食其力,别靠祖辈。钟伟的孙子新生跟爷爷相处时间长些,在北京待过一阵,但钟伟还是让他回去了。钟伟的家风就这样传下来了,子女孙辈都老实本分,当农民。黄克诚作为老领导,对钟伟的这种作风赞不绝口,说钟伟是廉洁奉公的典型。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历史破局者

历史破局者

打破迷局,解读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