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惊人?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聋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了?科技不要人了,我们还要科技干嘛?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最近清华园里出了个大新闻,柳冠中教授在 8 月 22 日的 "金堂奖" 设计论坛上语出惊人,这位中国工业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用 "瞎子摸象" 的比喻警告当下的技术狂热。 柳冠中可不是一般的教授,他是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荣誉副会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从德国学成归国,一手搭建起我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提出的 "设计事理学" 至今仍是业内圭臬。 这位老爷子一辈子跟设计打交道,最讲 "以人为本",他在 2019 年的讲座里就说过,设计灯具不是要做个漂亮玩意,而是要解决 "照明" 的本质问题;盖房子不是堆空间,而是要给人一个 "家"。 现在看着满大街的无人科技,正在一点点挤占老百姓的生活,他也是打心眼里担心。 实事求是地说,咱们国家的无人科技确实跑得飞快,人民论坛 7 月的调查显示,全国已有 57.42% 的人坐过无人驾驶汽车,武汉、重庆这些试点城市里,75.84% 的受访者觉得无人驾驶比人开车更安全。 百度的萝卜快跑,在十几个城市常态化运营,光是今年就扩招了 60% 的岗位,人社部新职业目录里,专门加了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 这些新工种。 无人机领域更夸张,现在全国无人机保有量 187.5 万架,光操控员就缺 100 万,工业机器人工程师月薪都涨到 12653 元了。 这些数字看着热闹,但背后藏着另一本账,那就是“干活的人”越来越少了。 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师傅担心失业,越来越多的流水线工人无活可干。 所以说柳冠中教授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 有数据显示,无人驾驶五年内可能取代 30% 的货运司机,超市自助结账、银行智能柜员这些玩意,已经让 1700 万基层服务人员端不稳饭碗。 上海交大 5 月的调查更让人揪心,虽然现在八成以上的人觉得自己懂 AI,但中老年人普遍掉进了 AI 素养和技术信任感的 "双低" 陷阱,成了智能社会里的边缘群体。 这就是柳冠中说的 "高科技低生命" 陷阱 —— 物质丰富了,人情味却淡了;效率上去了,温暖感却没了。 就像有个老卡车司机说的:"方向盘握得再稳,也比不上激光雷达精准。" 可机器再精准,能在风雪天帮你拧开保温杯吗? 老百姓对智能科技飞速崛起的态度,其实挺矛盾。 有66.24% 的人支持国家发展无人驾驶,期待 24 小时随叫随到的便利;另一方面又有 35.84% 的人最担心出事了没人负责,更怕自己哪天就被机器顶了岗。 这种矛盾恰恰说明,大家不是反对科技进步,而是怕科技变成脱缰的野马。 柳冠中教授的质问,本质上是在提醒我们:发展科技不是为了把人踢出局,而是要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他一直主张 "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 的共享型设计,就是希望科技能成为工具,而不是主人。 值得欣慰的是,咱们国家已经在想办法了,百度搞的 AI 培训计划,专门优先录用有出租车、公交车经验的老司机,把他们变成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员。 人社部不光新增了 AI 相关职业,还在推动 "机器人税" 的研究,准备用这笔钱搞再就业培训。 这些做法正应了柳冠中说的,工业设计应该 "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整合资源",让科技进步能惠及更多人。 说到底,真正的科技进步,应该是让老人敢用智能设备,让工人有新饭碗,让机器帮人减负而不是逼人失业。 就像柳冠中教授强调的,设计的根本是 "创造性解决问题",科技发展也一样,不能光盯着效率和利润,更要看看把人带到了什么地方。 当无人商店里的机器人扫码枪,取代了售货员的微笑,当自动驾驶取代了司机的问候,这样的进步再快,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科技发展的方向盘必须握在人手里,效率重要,尊严更重要;速度重要,温度更重要。 咱们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无人社会,而是人能当家作主的智能时代。 这才是柳冠中说的 "中国方案",才是科技该有的样子 —— 不是把人替代掉,而是让人活得更好。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语出惊人?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聋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
柳淮蕊
2025-08-28 00:25:3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