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最后的日子,为何盼不来勤王的救兵? 北方的风一阵阵刮过来,京城里的天色灰暗。 崇祯在宫里来回踱步,心里清楚局势已经撑不下去了。 他看着奏折,一封比一封急。 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逼近城门,援军却迟迟没有动静。 为什么?回头看看大明这些年的光景。 灾荒接连不断,黄河泛滥,蝗灾席卷,百姓没饭吃,起义遍地。 陕西起义最先爆发,跟着扩散开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名字一个接一个跳出来。 有人问,这些起义军为什么能越打越多? 答案很简单,官府征粮征税压得太狠,老百姓活不下去,只有跟着造反队伍讨口饭。 外面有农民军,北方还有满洲的威胁。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接着打,辽东边防已经被撕开大口子。 明军本来就缺饷,士兵拖欠粮银,常常哗变。 再加上将领之间内斗,互相不信任,军心早散。 大家想想,一个国家要在两个方向同时用兵,还没钱,这仗能打得下去吗? 崇祯上台时年轻,开始也想励精图治,勤政亲为,什么事都亲自过问。 他确实有心气,可是心气能顶用吗? 他怀疑心太重。 袁崇焕本来死战辽东,挡住后金多年,却因为流言被崇祯下令凌迟。 忠臣被杀,边防军心尽失。 士兵们看在眼里,谁还敢拼命?谁还敢保证自己哪天不会背黑锅? 所以到最后,当皇帝下令勤王,地方将领根本不愿意出兵。 你会不会觉得讽刺?皇帝召不动自己的军队。 再说京城周边的防御。 明末时候,城里兵马空虚,崇祯急召各路勤王,结果要么推脱,要么迟到。 有人明明带着兵力,却按兵不动。 比如最关键的吴三桂,他镇守山海关,手里有兵,可是他迟迟没有入京。 为什么? 一方面,他要顾北方清军的威胁;另一方面,他也在等,等局势明朗,看看到底该投向哪一边。 他心里清楚,崇祯的局已经撑不住。 你想想,一个将军如果贸然进京,可能和李自成拼得两败俱伤,最后清军趁机南下,那他岂不是全军覆没? 所以他选择观望。 结果,等他下定决心时,北京城已经陷落。 崇祯还幻想过别的可能。 他敲钟召大臣入宫商议,结果早朝无一人到场。 宫门冷清,只有风声。 他怒吼:朕的臣子都哪里去了? 可回答他的,只有回声。 想一想,身为一国之君,最后居然没有一个能依靠的人,那种孤立感是不是刺骨? 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城中,崇祯已经明白,局势无法扭转。 传说中,他在宫里召见几个太监,拿着佩剑痛哭,说“朕亡国无颜见祖宗”,然后亲手斩杀了几位公主,为的是不让她们落入敌手。 最后,他带着太监爬上煤山,留下遗诏,选择自缢。 那一刻,大明王朝的江山彻底崩塌。 你觉得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从头到尾,崇祯没有等来勤王的救兵。 不是没人有兵,而是没人愿意出兵。 明军失去了信任,失去了供养,失去了凝聚力。 一个帝王即使再勤政,再努力,如果没有制度支撑,没有人心拥护,他能撑多久? 崇祯的悲剧,不在于个人的懦弱,而在于整个大厦早就摇摇欲坠。 他只是陪着这座大厦一起倒下。 我们今天回头看,会不会替他叹息? 勤王的号召,为什么没有回应? 因为在那个时候,已经没人相信这个朝廷。 你可以问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将军,你会带兵冒死救援,还是会保全实力、等待新局面? 崇祯的孤立,就在于这种现实选择。 很多人都记得他挂在煤山树上的身影,那是大明最后的皇帝,一个孤独的背影。 没有援兵,没有臣子,没有退路。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崩溃,从来不是一天,而是一点点蚕食,一次次失望,一次次错误。 崇祯盼不到救兵,只是最后的象征。 信息源: 新华网·《明亡之痛:崇祯帝殉国背后的历史真相》
为什么吴三桂选择投降多尔衮,而不选择李自成呢?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吴襄和吴三桂两
【157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