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国军师长黄振涛劝吉星文起义,吉星文说:“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

粉樱萌娃 2025-08-27 21:33:06

1949年6月,国军师长黄振涛劝吉星文起义,吉星文说:“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可放心,出卖朋友的事我也不会干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6月,吉星文眼睛盯着作战地图上,红蓝箭头标注的闽南丘陵地带 握着铅笔的手却悬在莆田县城上方,墨迹未干的防御工事标记还带着油印机的味道。 然而,就在这时,身为141师师长的黄振涛没等卫兵通报就闯了进来。 当他摘下军帽时,赫然能看到太阳穴处有道未愈的擦伤。 那是半个月前解放军突击炮火在漳州外围留下的纪念。 吉星文注意到对方腰间配枪的皮套扣带松开着,一眼就看出是野战部队长年养成的习惯。 还没等吉星文开口询问何事,就听到黄振涛率先开口:"老吉,三野的叶飞兵团昨天拿下南安了。" 紧接着说道:"陈毅的部队正在切割闽南公路网,我们两个师很快会变成孤岛。" 吉星文一把将铅笔按在沙县位置的等高线上。 他再清楚不过黄振涛的来意,就在半个月前,96军副军长黄振华刚在浙南率部起义。 现在整个闽南防线的国军部队都在暗中串联,就像台风来临前的蚁群。 黄振涛吐出的烟圈再次开口:"福州绥署昨天来了最后通牒,要求所有团级以上军官家属即日撤往台湾。 犹豫了片刻,说道:“我老婆带着疟疾刚生的孩子,根本经不起船舰颠簸。" 他突然掐灭半截香烟,烟灰缸里升起一缕细弱的青烟。 与此同时,师部外传来口令声,警卫连正在换岗。 吉星文走到文件柜前,拉开标着"阵中日报"的抽屉。 底层压着份泛黄的《大公报》,上面刊登着去年辽沈战役的报道。 他想起二十九军旧部在北平起义的同僚,那些熟悉的名字现在都出现在新华社的电文里。 "老黄,你们141师的炮兵团还剩多少基数弹药?"吉星文突然问道。 说这话时,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左臂的伤疤,那是卢沟桥事变时留下的。 黄振涛怔了怔,随即苦笑:"师属炮兵?现在每个连队能凑出三门完好的美制山炮就算不错,昨天军需处发的都是民国三十三年造的哑弹。" 没曾想就在这时,隔壁通讯室突然传来急促的电报铃声,但很快又归于沉寂。 两人都明白,这条闽南防线就像台风中的茅草屋,解放军的炮火随时可能撕开缺口。 吉星文走到窗前,看见炊事班正在宰杀最后几匹军马,炊烟在夕阳下呈现出诡异的紫红色。 "我不会穿那身军装。"吉星文突然说。 黄振涛注意到他桌上摆着本翻旧的《文心雕龙》,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37年卢沟桥驻防时的全连合影。 照片里年轻的士兵们,现在大多都长眠在华北平原的某个角落。 黄振涛起身整理武装带时,最后看了眼作战地图,莆田外围的防御圈已经被红铅笔涂改了四次。 "老吉,三野的政治部主任最近在广播里说,对起义将领既往不咎。"他压低声音,"你当年在喜峰口砍鬼子的事,共产党那边很多人都记得。" 吉星文突然笑了,他拉开抽屉取出个锡制酒壶,仰头灌了口漳州米酒。 "老兄,我要是想换码头,去年傅作义在北平打电话时就过去了。" 酒壶在桌面上磕出钝响,"你去告诉那些穿灰布军装的人,吉星文这辈子只做一次选择。" 暮色透过窗纸漫进来,作战地图上的蓝色箭头渐渐模糊成片。 黄振涛走到门口又转身,看见吉星文正在擦拭那把将官佩剑,剑鞘上的"忠勇"二字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 远处传来隐约的炮声,可能是解放军在试射新缴获的美制榴弹炮。 信息来源: 新华社《解放战争全纪录》 《福建军事志》 央视国家记忆栏目《解放福建》 国台办官网"历史档案"栏目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8

用户10xxx18

3
2025-08-27 23:09

吉星文是卢沟桥抗战打响第一枪的团长,他的上级是旅长何基蚌。可惜吉星文最后死在金门炮战第一轮炮火里。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