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到“内鬼”了,大家诈骗电话不断,果然是有“内鬼”作祟。 公安部前不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电信诈骗案件,仅今年就抓获银行、运营商“内鬼”23名 这些人可不是小喽啰,手里攥着咱们的手机号、银行卡信息,骗子能精准喊出你名字、报出你住址,多半是他们在背后递的“料”。 最气人的是,普通骗子还得瞎猜信息,这些“内鬼”直接把真信息打包卖,难怪诈骗越来越难防。这哪是外部入侵,分明是“家贼难防”——咱们信任的服务机构里,竟有人把隐私当成赚钱的工具。 先说说这23名“内鬼”的破坏力。公安部数据显示,每一名信息泄露者背后,平均关联着上百起诈骗案件。他们卖的不是简单数字,是咱们在银行开户时填的家庭住址,在运营商登记的紧急联系人,每一条都能让骗子编出“精准剧本”。 银行和运营商本该是隐私的“守门人”。咱们办银行卡时签的隐私协议,办手机号时填的身份信息,都是基于信任交给他们保管。可这些“内鬼”倒好,拿着岗位赋予的权限,把信任撕成碎片换钱,这比外面的骗子更让人恶心! 有受害者说,骗子给他打电话时,能准确说出他的银行卡尾号和最近一次转账金额。他一开始以为是自己不小心泄露了,直到“内鬼”被抓才知道,是银行里的人把他的账户流水打包卖给了诈骗团伙。这种被最信任的机构“背刺”的感觉,谁经历谁崩溃。 更可怕的是信息贩卖的链条。这些“内鬼”不会只卖一次信息,一条完整的个人信息包,能在黑市里转好几手,从手机号、住址,到消费习惯、出行记录,最后整合成“精准画像”。骗子拿着这些信息骗老人、骗学生,一骗一个准。 按《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金融、电信机构有义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泄露信息最高可罚5000万元,责任人还得坐牢。可之前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偷偷卖没人发现”,这次公安部抓的23人,就是给所有从业者敲警钟——别碰隐私这条红线! 银行和运营商不能只在“内鬼”被抓后才表态。平时得把权限管严点,谁查了用户信息、查了多少次,都得有明确记录;发现异常操作要及时拦截,别等信息卖出去了才“事后补救”。毕竟,防“内鬼”比防外面的骗子更关键! 这次抓了23人,只是开始。只有让所有想动歪心思的“内鬼”知道,卖信息必被抓、抓了必重罚,才能守住咱们的隐私安全。不然,今天抓一批,明天又冒出来一批,诈骗永远防不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真的是年度诈骗了……
【1点赞】
文白
不光这些部门有,前几年办了个营业执照,然后还没有走到家就有人打电话过来要不要办税务登记,从办证哪儿走到家大概10分钟左右。现在办理营业执照在街道办事处
一块腹肌闯天下 回复 08-28 04:11
我也遇到过
天意人生
只罚最高5000万?如果在美国,会罚几十几百亿美元,罚到银行破产。
月圆在天涯 回复 08-28 01:44
这点应该要以国际接轨
大地
应该枪毙!
用户18xxx35
银行业的口碑,都不如小姐。
江湖壮士
刚拿驾照就有人打电话来推销汽车[并不简单]
飘风
这种事情罚款没用,最好的办法是枪毙。
用户10xxx46
我这里的移动营业厅把我信息卖给诈骗团伙了
邓立
以前怎么不见调查
清晰!金生水起
只要是涉外的办证户或者,存款上百万的信息都被卖出去了。
猴子
判死刑,出买了别人,损了企业的信任
阿墉
妈的,把名字公布出来,我第一个去法院起诉他,全国人民一起起诉。
实干肯干不遗憾
公开啊
阮治潒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这些人活着浪费空气。有多少家庭因为这些坏东西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