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征方腊,梁山好汉死的死、散的散,浪子燕青带着一担财宝突然消失,这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原因呢? 燕青加入梁山,并非主动前来投奔,而是为了追随主人卢俊义。 彼时宋江一心想要壮大梁山的声势,听闻卢俊义武艺高强、名声远扬,便与吴用合谋设计,诱骗卢俊义上山。 梁山大聚义时,燕青排第三十六位,上应“天巧星”,担任步军头领。 宋江一直将招安当作梁山的终极目标,希望能为兄弟们争取一个未来,但招安的进程却屡屡遭遇阻碍。 燕青借助自己与京城名妓李师师的交情,通过李师师搭建起与宋徽宗对话的通道。他凭借出色的口才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成功向宋徽宗传达了梁山愿意归顺朝廷的诚意。 然而,随着招安的成功,燕青心中的忧虑却日渐加深。他深知朝廷对梁山这群 “草莽出身” 的好汉始终抱有戒备之心,所谓的招安,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充满算计的交易。 征讨方腊的惨烈战斗,更让燕青彻底看清了朝廷的真实目的,不过是借助梁山的力量消灭方腊,同时消耗梁山的实力,达成 “一石二鸟” 的险恶意图。 燕青认识到,即便梁山好汉为朝廷平定了方腊之乱,在朝廷眼中,他们依旧是 “贼寇” 出身,始终是朝廷必须提防的潜在威胁。 随着方腊已被剿灭,梁山好汉的利用价值也已耗尽,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就是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结局。 在征讨方腊的战事进入尾声时,燕青便开始暗中谋划自己的未来,他决定远离纷争。 在做出离开的决定前,燕青曾多次劝说卢俊义与自己一同离去,希望能让主人也避开这是非之地。 燕青特意列举了西汉初年韩信、彭越等人的悲惨结局,苦口婆心地提醒卢俊义:朝廷阴险狡诈,如今大功告成,正是急流勇退的最佳时机,若继续留在朝堂之上,迟早会遭遇不测。 但此时的卢俊义,早已被眼前的功名利禄迷惑了心智,他坚信自己为朝廷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劳,朝廷必定会对自己加官进爵,给予丰厚的奖赏,因此对燕青的劝说充耳不闻,坚决不愿离开。 燕青见卢俊义态度坚决,心中充满了无奈。他深知,自己与卢俊义虽情同父子,但在人生选择上,两人却有着天差地别。 卢俊义执着于功名利禄,而燕青则更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 既然无法改变卢俊义的想法,燕青只能选择独自离开,并带走了一担珠宝。 燕青带走珠宝,绝非出于贪婪,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一担珠宝,是他日后生活的保障 ,无论是找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居,还是继续在江湖上漂泊,都需要足够的钱财来维持生计。 其次,燕青始终牵挂着卢俊义的安危。他知道卢俊义性格耿直,不懂得官场的圆滑世故,如今又手握一定的兵权,很容易引起朝廷的猜忌。 若日后卢俊义真的遭遇不幸,自己在外面还能凭借这些珠宝,想办法为卢俊义奔走救援。尽管燕青也清楚,自己的力量有限,但他还是希望能为卢俊义留下一条后路。 除此之外,燕青带走珠宝,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想通过这种看似 “贪财” 的行为,让梁山的兄弟们对自己产生误解,从而更快地将自己遗忘。 燕青深知,一旦离开梁山,与兄弟们再次相见的可能性很低,他不愿因为自己的离开,给兄弟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若大家都认为他是因为贪图钱财才离开,那么对他的离去就不会有太多惋惜。 同时,这样的举动也能让朝廷觉得燕青胸无大志,只是个贪图小利的人,从而降低对他的警惕,让他能更安全地归隐。 于是,在一个夜色深沉的夜晚,燕青悄悄收拾好一担金珠宝贝,写下一封告别信后,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 告别信的结尾写道: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 就这样,燕青扛着珠宝,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归隐之路。 燕青离开后,宋江等人看到他留下的书信与空荡荡的营帐,心中感慨万千。 梁山好汉对燕青的行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在关键时刻选择逃避;也有人觉得他是明智之举,懂得在恰当的时机全身而退。 关于燕青的最终结局,有人说,他带着珠宝找到了李师师,两人一同隐居在风景优美的江南水乡,过上了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也有人说,他选择独自浪迹天涯,凭借自己的武艺与智慧,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传奇人物。
宋江征方腊,梁山好汉死的死、散的散,浪子燕青带着一担财宝突然消失,这是贪生怕死,
国际大碗说
2025-08-27 20:39:46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