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那场“钓鱼岛以北、冲绳以西”的空中演练,日媒的写法很直白——F-2 编队对“航母目标”实施模拟攻击。 选址卡在山东舰常用海域,信号不言自明:自卫队不是没准备,它在摸一套“反航母”打法的门路。 问题在于,门路不是口号,是一条完整的“杀伤链”:发现—定位—跟踪—指控—打击—评估。 日本这几年确实在往上贴武器和平台,但拼到关键处,还是虚的多、实的少。 拼图一:导弹基本够看,平台却不给力 纸面火力并不寒碜: — ASM-3/3A 超音速反舰,标称 3 马赫、300–400 公里射程,末段主/被动雷达复合制导。现实的麻烦是,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这口“硬馍”全球就那么几家会嚼,测试完成多年、列装却一拖再拖。就算上舰上机,现阶段也只能挂 F-2,非隐身、雷达功率不占优、抗扰弱,想接近我航母防空圈外沿都挺冒险。 — AGM-158C LRASM 走隐身低空渗透路线,日本给 F-15J 做“JSI”升级就是冲它去的。可 F-15J 机龄摆在那儿,雷达换了、电子战上了,机体寿命与生存性还是硬伤。F-35A 虽能发射 LRASM,却要外挂,隐身性当场折半。 — JSM 是个例外,能内置到 F-35A 弹舱,飞高打低可到 500+ 公里;但 F-35 在东海频繁“露面”的代价,是自己的 RCS 与电磁指纹被对手越摸越清,使用上受美国“拴狗绳”的概率一点不低。 — 12 式改远程岸舰 拉到 900 公里量级,配合中继制导号称能打移动海上目标。 岸舰导弹真正的门槛从不是火箭体,而是谁给它实时目标、目标够不够干净、链路保不保得住。 拼图二:侦察够“花”,链接不稳 日本给反航母体系搭了不少“眼睛”与“脑子”:卫星、P-1/P-3C、海空无人机,再加一手“目标观测弹”这样的新点子,试图在远海拉出一张持续观测网。问题回到那条老命题:抗压。 一旦进入冲突态,电磁频谱先乱起来。 辽宁舰编队前不久的对抗里,歼-15D(DH) 对 F-15J、P-3C 以及“高波”级的压制已经给了个小样儿——侦察链路不稳,后面的制导、修正、复攻就全抖起来。 正面硬闯?你得算得过这笔账 对航母打击是门“算术”: 进场距离:ASM-3 的有效突防窗口在 300–400 公里,JSM/LRASM 想要保隐身就得走低空,航程被吃掉一大截。 你要带着几十枚弹同时压到我编队外沿,发射平台必须大规模靠前。F-2、F-15J 的生存性扛不住,F-35A 数量与放飞节奏撑不起密度,还得忍受美国的“使用权限”。 拦截成本:我舰队外层有机动空巡与岸基预警支撑,中层是 055/052D 的远中近程防空与协同拦截,内层软硬合一(诱饵、箔条、定向干扰、近自卫导弹/炮)。 加上电子战压制,真正能飞进末制导的导弹,不会有宣传里那么多。 发射基地:更现实的,是基地存活性。 西南方向诸机场与港口,在远程精确打击的时代都得掂量:跑道、油库、通信节点和照明导航系统能挨几轮、多久恢复。 进不去空域,后续就没了。 这还是单挑的框里说话。一旦放大到联合作战,日本的这套拼图才有点“像样”:美军的 P-8A、MQ-4C、E-2D、B-1/B-52 发射 LRASM、战斧海攻型,海下还有攻击核潜艇; 韩国空海平台能做补盲与火力增援。那时候,日本不是“主角”,只是节点:提供部分火力与一些链路。 中国航母的“保护伞”,不是一把 把话说回自家。 航母编队不是单艘“巨舰”的孤胆英雄,它是一张移动的体系网:舰队空域有舰载战斗机与电子战编队拉起的制空/制电磁,水面有 055 为核心的区域防空与对海反击,远端还有岸基预警、情报融合与远程反击牵制敌方基地与节点。 这层伞,不是“绝对无伤”,但对任何需要靠前出枪的反舰打法,都够“贵”——对方的每一步前推,都是在拿平台与链路做赌注。 结语:看上去很美,落地要命 日本这两年“反航母”搞得挺响:导弹谱系铺开了,平台升级做起来了,演练也挑着点儿刷存在。 但真要落地,卡在三处:发动机与制导的硬技术、隐身平台的使用自由度、杀伤链在强对抗下的稳定性。 单兵作战,它很难把我一支编队怎样;跟着美军打,它可能成为麻烦的一环。但这恰恰也是最该认真看的地方——不要低估对手的决心与学习速度,也别把对手的宣传当真相。 我们的任务不是嘲讽“F-2 颤振、雷达近视”,而是持续把自己的发现—打击—抗打击体系做厚:更强的对海搜索与数据融合,更狠的电磁对抗与软杀伤,更稳的远端压制与后装保障。 当你把对手的每一块拼图都算了账、掐了点,他越演练,越会发现——这不是“抓住一艘航母”,而是在和一个移动的体系较劲。 参考资料
美国真的没法跟了,中国军工这样没完没了谁受得了?央视特约评论员杜文龙透露,中国正
【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