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时期的 “慰安妇” 遭遇到底有多惨?她们平均一晚上得接待 21 个人,高峰的时候甚至会超过 50 个人。“她们就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常常还没来得及起来喘口气,门就又被踹开了。” 2001 年日本东京的法庭上,80 岁的李秀英卷起袖子,露出胳膊上凹陷的疤痕,指着当年的日军士兵说:“这是你用枪托砸的,你说不记得了?可我疼了一辈子,怎么忘?” 这道疤痕,是她 17 岁那年在南京 “慰安所” 里留下的,也是无数 “慰安妇” 被摧残的缩影。 她们的苦难从不是孤立的个人遭遇,而是一套被日军系统化设计的、对女性尊严的彻底碾压。 法庭上的李秀英,还总想起母亲留的那只银镯子。 1938 年她被日军从难民营拖走时,怀里紧紧揣着它,那是母亲攒了十年的陪嫁,她连新郎的面都没见过,只想着 “以后戴着镯子拜堂”。 可进 “慰安所” 的第一天,镯子就被日军抢走,换成一件洗得发黄的和服。 日军要的不只是她的身体,还有她作为 “人” 的所有念想,连一点关于家的牵挂都不肯留。 那间不到五平米的隔间,成了她的囚笼:墙皮掉得露着砖缝,稻草上沾着血和霉,日本兵踹门进来时,连她藏在枕头下的全家福都踩碎了,照片上弟弟的笑脸混着泥,成了她对 “家” 最后的破碎记忆。 日军把 “接待” 变成了冰冷的 “指标”,21 人是日常,50 人是前线换防时的 “硬任务”。 李秀英后来在证词里说,日军从不管她疼不疼、能不能撑住,门外永远排着队,谁急了就踹门骂街,有时候她刚从地上爬起来,下一个人就闯进来了。 身上的伤从来没好过,旧痂被磨掉,新血又渗出来,稻草被染得发黑,她甚至能闻到自己身上的血腥味。 有次她疼得昏过去,日军端来冷水泼醒她,踩着她的手吼:“躺着干什么?得笑!” 她咬着牙没哭,不是不疼,是知道哭了也没用 —— 在这里,“疼” 是原罪,“反抗” 只会招来更狠的打。 同屋的张大姐,是教会学校的老师,说话总带着温和的笑意,却成了李秀英心里永远的痛。 1940 年冬天,前线日军换防,“慰安所” 里像疯了一样,李秀英一天被折磨了 50 多个人,昏昏沉沉中,是张大姐偷偷塞给她半块发霉的饼,低声说:“咽下去,活着才有机会出去看太阳。” 可张大姐自己没等到那一天,三天后,李秀英发现她蜷在稻草上,身体已经硬了,手里还攥着半张写着 “家乡” 的纸片。 她到最后,都在想着回去的路,可日军连这点念想都没给她留。 还有朝鲜姑娘春子,会唱家乡的民谣,晚上大家挤在一起听,能暂时忘了疼,可日军发现后,把她打得喉咙出血,再也唱不出一个字,后来春子就疯了,整天抱着膝盖念叨 “娘,我要回家”。 1945 年日军投降那天,李秀英拖着半条命走出 “慰安所”,街上的人在欢呼胜利,可她觉得自己像个 “怪物”。 身上的伤疤遮不住,月经早在三年前就停了,医生说她这辈子都没法当母亲。 她回了老家,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过日子,可村里人看她的眼神都带着异样,有人背后说 “她被日本人糟蹋过,不干净”,连亲哥哥都劝她 “别出门,丢家里的人”。 她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看着墙上的影子,总觉得 17 岁那个爱笑、盼着嫁人的姑娘,早就死在南京的隔间里了。 这种 “脏” 的标签,比身上的伤疤更疼,它像另一座 “慰安所”,把她困在屈辱里,连 “重新做人” 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晚年的李秀英,才会拖着病体一次次去日本出庭。她不是要报复,是想让那些日军承认,她们曾经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 “机器”,不是 “工具”。 有记者问她:“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折腾?” 她摸着胳膊上的疤痕说:“我怕我走了,没人记得她们有多惨。 那些没活下来的姐妹,张大姐、春子,她们还等着一个说法。” 可总有人说 “都过去了,该放下了”,他们不知道,李秀英们放不下的不是仇恨,是被夺走的尊严 。 她们曾被日军踩在脚下,可活着就要把腰挺直,让世人知道,那段历史不是 “过去式”,是刻在骨头上的疼。 现在李秀英已经不在了,可她胳膊上的疤痕、母亲的银镯子、张大姐的半块饼,都该被记住。 日军的 “慰安妇” 制度,不是简单的战争暴行,是对女性的系统性摧残,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那些平均 21 人、高峰 50 人的数字,不是统计报表上的符号,是一个个被碾碎的人生:是待嫁姑娘的陪嫁,是教书先生的念想,是母亲的孩子。 记住这些,不是要传递仇恨,是要提醒所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把 “人” 变成 “可消耗的工具”;而那些曾经被伤害的人,她们的苦难、她们的抗争,都该被永远铭记 。 信源: 慰安妇每天要接待多少士兵?日军的一份解密文件让人愤怒——百度百科 二战中的日本慰安妇:平均每小时接待30位日本兵——中华网热点新闻
侵华时期的“慰安妇”遭遇到底有多惨?她们平均一晚上得接待21个人,高峰的
有意义的旅行
2025-08-27 11:56:37
0
阅读: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