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荒凉贫瘠、人烟稀少,却让英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如获至宝,这个看似莫名其妙的选择,背后藏着英国人精明的算计。 1841年1月26日,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在香港岛北部登陆时,眼前是一片“荒芜之地”,岛上只有零星分布的渔村和耕地,人口不过七千五百人左右。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内部正为这个选择炸开了锅,外交大臣巴麦尊在伦敦接到消息后火冒三丈,他原本想要的是舟山群岛或是厦门那样更具战略价值的地方,而不是这个“几乎没一栋房子”的荒岛。 英国政府最初相中的确实是舟山,在英国人眼中,舟山位于中国中部沿海,距离北京更近,更容易对清政府施加军事压力。 舟山群岛辐射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那里是丝绸、瓷器和茶叶的主产区,商业潜力巨大。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就曾请求乾隆皇帝赐予舟山附近一小岛供英商使用,遭到断然拒绝。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于1840年7月攻占舟山,却发现自己陷入困境,当地港口水浅,难以停泊大型军舰,岛上疫病流行,英军士兵病死人数达战死人员的五倍。 台湾岛和海南岛面积相仿,都在3.6万平方公里左右,远远大于香港岛,但英国人对它们兴趣不大。 台湾当时已经开发得相当不错,有200多万人口,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海南岛虽然面积巨大,但经济发展程度十分落后,离清朝经济富庶之地非常遥远。 英国人意识到,占领这样的大岛需要投入巨大的管理成本和军事力量,还容易引起其他列强的嫉妒和反对,况且清政府对这类面积较大的岛屿也更加敏感,不会轻易让步。 香港虽然一开始不起眼,却有着独特优势,香港岛水域深邃,是天然良港,大型战舰可以直接靠泊。 香港离广州距离恰到好处,既不太远也不太近,广州是清朝对外贸易的传统窗口,香港可以很方便地辐射这一区域,同时香港岛与大陆隔海相望,使英军能够进可攻、退可守。 香港当时人烟稀少,英军遭遇的抵抗会小很多,岛上有充足的淡水来源,从新加坡或澳门前来补给的距离也比舟山近得多,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香港就成了一个理想的“避风港”。 英国人的殖民策略与其它列强不同,他们不像德国、日本那样采取高压统治,也不像沙俄那样赤裸裸地攻城掠地。 英国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非领土扩张本身,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贸易跳板,而不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领土。 香港管理成本极低,最初香港官员只有28人,在鸦片战争后的十多年间,香港财政一直入不敷出,需要英国政府补贴,直到1855年才实现收支平衡,但这种投入与占领一个大岛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香港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英国人的选择有其道理,《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贸易集散地。 随着时间推移,香港取代了伶仃洋其他岛屿,成为华南地区的物流中心和劳务输出口岸,电报线的敷设和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最终确立了香港作为远东自由贸易港的地位。 当年义律、璞鼎查和琦善等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们,恐怕都想象不到香港日后会成为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
【180评论】【2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