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消2550亿订单,光刻机已经“停工”,美国芯片公司开始着急:芯片还能卖给谁? 2023年7月,中国宣布取消总额高达2550亿元人民币的芯片进口订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调整,而是中美科技博弈走到关键节点的一次“硬着陆”。 芯片少买了546亿颗,美国芯片企业的日子顿时就没那么好过了。 高通、英特尔、AMD这些在中国市场“吃惯了大锅饭”的公司,突然之间发现饭碗没了,连锅也端走了。 接着连带出的问题是,芯片生产线上的光刻机也没了活干。ASML等光刻机厂商直接被点名,说白了就是“设备一堆人闲着没事干”。 这场突变背后,并不是中国突然“翻脸”,而是多年技术封锁逼出来的结果。 美国出口管制从2022年到2025年搞了好几轮,什么先进制程、AI芯片、EDA软件统统设限。 可没想到,中国不仅没被“卡死”,反而加快了芯片国产替代的步伐。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产芯片产能突破1900亿颗,2025年更有望实现70%的自给率。 中国开始意识到,关键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前那种“买不如租、租不如拼团”的思路早该扔进回收站。 现在的供应链调整,更多是“自己造、自己用、自己升级”,而不是继续当别人的客户。 订单一取消,美国芯片企业最先感到“地动山摇”。 高通的库存压成山,英特尔直接财报暴雷:2025年第二季度净亏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亏了13亿,一口气裁了1.5万人,还把德国、波兰的建厂项目全砍了。 光刻机这边也好不到哪去,ASML原本计划给美国客户供货,现在订单泡汤,设备停工,员工放假,厂房空转。 眼看着市场没了、订单没了、钱也没了,美国芯片公司开始“转身”,他们试图通过“技术妥协”重新挤进中国市场。 比如高通和英特尔开始推出为中国定制的“阉割版”芯片,功能少点、性能低点,但好歹能卖进去。 英特尔甚至宣布在中国深圳设立芯片创新中心,一次性砸下132亿元人民币,主攻AI芯片和边缘计算,姿态已经放得够低。 美国政府也坐不住了,2025年8月出手救场,以89亿美元收购英特尔近10%的股份,算是给自家企业打打气。 可问题是,中国市场一旦失去,想找“替代版”可不容易。 现在美国芯片企业正在全球找“下家”,AI芯片巨头NVIDIA跑到中东,和卡达合作建数据中心;Groq拿到沙特15亿美元投资;AMD和博通转向欧洲、东南亚,打算在那里复制原来的市场模式。 英特尔原本打算在德国和意大利建厂支持欧洲超级计算项目,现在全线叫停,只能另谋出路。 越南成了新宠,NVIDIA在那里设AI研发中心,试图重建亚太市场的影响力。但这些市场加起来,营收仍然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空缺。 以中东为例,NVIDIA在那里的营收占比仍然很低,连个位数都没到。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板块已然启动。2025年8月22日,A股芯片企业集体拉升,寒武纪单日暴涨13%,中兴通讯在中国移动的AI服务器集采中拿下超过一半的份额。 国产芯片不仅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技术层面也开始追赶。 比如AMD推出低价AI芯片MI350,想以“同样性能便宜40%”的优势对抗英伟达;而博通和Marvell开始争做英伟达的“平替”,一个靠定制市场吃饭,一个抱住亚马逊和微软的大腿,各有算盘。 芯片这场博弈,不再是单纯的你卖我买,而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和技术路线的分裂。美国靠《芯片与科学法》大力补贴本土产业,中国则坚定走自主研发路线。 未来的趋势很明确:两个阵营、两套体系,各自为战。 光刻机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以前靠中国市场“吃大肉”,现在订单腰斩,一下子陷入“卖给谁”的尴尬。 如果中国在光刻机领域也实现突破,欧美厂商可能连“喝汤”的机会都没了。 从这场芯片风波里,美国企业也该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封锁,不是万能钥匙。短期内或许能逼迫,但长期看反而会逼出对手的独立性。 中国这次取消订单,是在告诉世界:不做技术附庸,才有真正的安全。至于美国芯片企业,现在最该思考的,不是怎么“卡”别人,而是——芯片还能卖给谁?
中国取消2550亿订单,光刻机已经“停工”,美国芯片公司开始着急:芯片还能卖给谁
冥王星的主人
2025-08-26 21:11:58
0
阅读: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