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莲这样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春天,山西大寨的风,带着点不舍的凉意,村子里搭起了一座灵棚,木头是老房子拆下来的,白布是村妇拿棉线缝了三夜,棚不大,却干干净净,正中摆着一个陶罐,罐子不精致,却承了大寨人最重的感情,陈永贵的骨灰,就在里面。 他生前说过,死后要把骨灰撒在虎头山的梯田上,那片地,是他一锤一钎凿出来的,从五十年代起,他和村民没日没夜地搬土砸石,把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贫瘠山地,硬生生改造成了能种粮的梯田,山路崎岖,梯田层层,想把骨灰撒在每一处地头,几天几夜都不够用,村里人没答应他的请求,反而把骨灰装进罐里,安放在虎头山顶,不是违背遗愿,是想让他能一直看着这片他用命换来的土地。 灵棚搭好了,村民轮流守夜,不喊口号,也不摆排场,有人拿来家里蒸的白面馍,有人带来自酿的枣酒,还有人送来一块刻着陈永贵名字的木牌,没有政府的安排,没有记者的镜头,有的只是大寨人朴素的情感,他们没说什么,却都知道,送陈永贵最后一程,是理所应当的事。 就在村民准备祭奠的时候,县里送来一纸通知,说灵棚不符合“丧事简办”的政策,要求马上拆除,否则县领导不会来祭奠,这消息像一盆冷水泼下来,让晒谷场上的空气一下子沉重了,灵棚没有拆,反而被加固了一遍又一遍,村民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抗争,只是一次次把绳子拉紧,再把麻布钉牢,他们没多说话,眼神却比任何语言都坚定。 郭凤莲当时不在村里,被人连夜喊回来,她是大寨出了名的“铁姑娘”,十几岁就带着突击队修梯田,干活从不比男劳力差,后来接过陈永贵的担子,成了村里的主心骨,那天一早,她站在灵棚前,望着虎头山,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没有人问她要怎么办,因为大家心里早有答案:灵棚不能拆。 第二天,县里的干部没来,灵棚却还在,乡亲们继续守夜,守的不是一个仪式,而是一种记忆,他们记得陈永贵当年怎么带着大家修路、打坝、种地,他没上过几天学,却能把地里的事一桩桩讲得明明白白,他说粮食靠天不如靠人,说山再陡也能种庄稼,村里人信他,也跟着他干。 1963年那场洪水,把大寨几年的心血冲了个精光,房子塌了,地没了,村民差点揭不开锅,陈永贵没找国家要救济,而是领着大家重建家园,那年,村里不仅自给自足,还交了几万斤商品粮,这事后来传开了,大寨也因此出了名,全国都开始“学大寨”,可陈永贵没变,他还住在土屋里,穿打补丁的衣服,吃窝头、喝棒子面粥。 1975年,他成了国务院副总理,可住进北京的宿舍后,他照样扫楼道,从十二楼扫到一楼,一天不落,买冰棍只买五分钱的,不舍得买雪糕,他领着孙子在阳台种玉米,像在大寨一样精细,他当官了,但心里装的还是那片地和那帮人,别人说他不懂政策,他说农民种粮才是根本。 1980年,他辞了职,去了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他把自己当普通职工,每周去干活,讲怎么种地、怎么施肥,年轻人听得入神,他七十岁了,还能扛粪筐、撒化肥,手把手教人种庄稼,1985年秋天,他在割玉米时突然昏倒,一查,是肺癌晚期,他不愿用昂贵的药,说那钱能给大寨多买几亩地的化肥,他想把自己攒下的几千元全交给组织当党费,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才留下一部分给孩子。 那年三月,他走了,消息传到大寨,村里人纷纷赶来搭灵棚、摆供桌、点长明灯,他们不是为了形式,而是想用最朴素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可是,县里的“丧事简办”政策却让这场告别变得尴尬,灵棚成了争议的焦点,成了一个时代转型的缩影,有人说,灵棚不过是个棚子,拆了也没什么,可大寨人知道,那棚子里寄托的是他们对陈永贵几十年的敬重和感情。 那天,县里五大班子的干部没来,倒是十里八乡的乡亲来了不少,他们带着自家做的馍馍、一瓶瓶枣酒、几封写着“老书记一路走好”的信,有人跪在地上磕头,有人站在棚外默默流泪,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把一把黄土撒在灵棚前,说这是从虎头山上捧下来的,那是他一辈子最敬重的人长眠的地方。 灵棚最终还是拆了,但村民说,那一晚的灯光,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那不是一盏灯,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不是不能丧事简办,而是不能把情感简化,陈永贵不讲排场,也不讲官位,但他讲的是骨气,是责任,是对土地的敬畏和对集体的信任。 后来,郭凤莲回到大寨,带着村民办起了工厂,把“大寨”从一个口号变成了品牌,梯田依旧产粮,精神也没丢,陈永贵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奋斗的信念,那信念藏在大寨的土里,也藏在一代代人心里。 信息来源:乌有之乡---陈永贵——毛主席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6 20:44: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