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波操作,很“日本”。 非但不照照镜子、正视当年的血账,反而挨个给亚欧国家发私信,劝人“谨慎”“最好别去”中国九三阅兵。理由也够直白:谁去了就是“站队中国”,会“扩大中国主导的历史认知”;还加一句“反日色彩太重”,像是在夹带威胁——你要来,想想和日本的关系。摆明了想让各国在中日之间“二选一”。 读懂这套话术并不难:他们怕的不是“被误导”,而是“被记起”。 九三阅兵像一根银针,专扎健忘症。八十年过去,记忆边缘在褪色,日本这几年砸钱修辞、改教材、淡化责任,就是赌世界会遗忘。阅兵一敲鼓,镜头一对准,侵华战争的残暴与证据又被摆上台面——照片、名册、证词,一样都跑不了。这才是真正扎痛日本神经的地方。 还有更现实的顾虑:一旦记忆回流,账本会翻开。 强制劳工、慰安妇等议题,从来不是“已经解决”的口头禅能盖住的。越多国家领导人走上阅兵观礼台,越多人会问一句:当年的伤口结疤了吗?赔偿与追责的义务还在不在?日本当然不愿意看到这幕——不然也不会给数十国发“劝退私信”。 第三层原因就更直接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长肌肉。阅兵不是怀旧会,是一次国防与国力的集中展示,新型装备、体系化编组、联合作战链条在阳光下走队形。谁来观礼,某种意义上就是谁在用脚投票:认可中国维护和平与秩序的能力,也认可与中国“打交道的必然性”。 看着曾经的“落后邻居”一路追平、反超,日本的心理落差自然难受,于是试图用“私信外交”去扳回场面。这套老把戏,本质仍是“遏制中国”的新包裹。 但凡懂传播的人都知道:越是拦、越是火。 日本越急着劝退,越帮九三阅兵做了免费的预热。对外释放出的反而是另一个信号——这场阅兵不是一般的纪念,它对区域叙事与国际秩序的意义,连对手都忌惮。你让各国“二选一”?抱歉,国家利益不是群聊投票。 谁会因为一封带着威胁口吻的私信,放弃与中国的现实合作、放弃对历史的基本尊重?更现实的是,各国都在算账:产业链、市场、科技、通道,每一项都把“与中国同场”写进未来式。日本没有资格发通牒。 有人说,何必和日本讲这么多道理?道理该讲,但更要把秩序摆在阳光下。对一个至今反思不足、还在教科书里做手脚的国家,最有效的语言从来不是训诫,而是边界——让它知道,历史不是你删减几行就能改写的,和平也不是你借词换义就能挪用的。 阅兵这件事,本质是两句话:对死难者,铭记与告慰;对搅局者,威慑与约束。秀的是“武德”,不是“武戏”。 更何况,九三这天来的,不会因为几封私信中途变卦;不来的,也不必强留。历史现场不靠人数撑门面,靠事实与秩序。 队列从长安街走过的是钢铁,立在每个人心里的,是尺度——对战争罪行的零容忍,对和平红线的非模糊。日本越是怕别人看清,越证明我们做对了:把档案摆出来,把证词亮出来,把军心民心走出来。 最后留一句冷话:历史不会因为你群发私信而撤回,世界也不会因为你“反日色彩太重”的抱怨而失明。 九三这天是镜子,日本看见的不是中国“主导历史”,而是自己不敢直面的过去;各国看见的,也不是“站队”,而是一个大国对和平与正义的坚守。日本越心虚,九三越有意义。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事实去裁决。 参考资料:日本呼吁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中方回应-澎湃新闻
现在有些日本人骂起祖宗来比中国人还狠:“当年要是见好就收,现在说不定能混成联合国
【10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