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市场放巨量大涨,3.17万亿元的成交额创下历史第二高量能,上证指数单日上涨1.51%逼近3900点,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录得2.26%和3%的涨幅。按一规律,单日放量超20%,转天回调的概率非常大,去年10月8号巨量后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所以难免让投资者担忧。加之的近期市场涨速过快,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于市场过热的担忧,担心监管的大棒砸下来。即便监管没有表态,但市场本身涨速过快不得不防,但今天早盘的表现还是非常强势,虽然指数没有继续疯狂,但依旧创了新高,关键是今天又是权重搭台,题材唱大戏的一天,个股行情表现不错。量能萎缩虽然较大,但市场的心态非常稳定,并没有大起大落。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的类比,我们只是觉得市场涨的过快,筹码交换不充分,并不认为市场涨的多。速度有问题而非高度有问题。相比去年924行情6天近千家的涨幅与涨速要温和的多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类比。 市场从来不会简单的重复,所以历史只能借鉴,但如果一味从历史来指导当下,无疑是刻舟求剑,最终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何看待当下市场,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1、当前市场的资金流向与历史性量能存在本质差异。2015年的杠杆牛由散户和场外配资主导,而此次成交额中,外资积极做多,外资昨天成交4045亿,占昨天总成交12.88%,两融余额单日增加380亿元,公募调仓与散户借道ETF的参与形成多维度合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资金的行业聚焦度极高:半导体、新能源设备,硬科技板块成为机构与散户共同围猎的主战场。这与国家大基金三期落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等产业政策形成共振,折射出市场对高质量发展逻辑的认可。 2、从估值角度看,上证指数15.6倍的动态市盈率虽高于2020年低谷,但相较于2015年5178点时的70倍仍处合理区间。以半导体为例,头部企业 寒武纪 -U股价逼近1400元/股,动态市盈率约120倍,虽高于美股同业,但其背后是国产替代需求的释放预期。这种估值溢价实质是市场对“卡脖子”领域突破预期的提前计价,而非单纯的概念炒作。 3、管理层“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的政策导向,正在重估A股的定价坐标。注册制改革深化后,科创板单日1300亿元的成交额创历史新高,优质科技企业的流动性溢价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居民储蓄转移的信号日趋明确:7月证券账户新增开户数同比增长71%,私募仓位升至82.29%,均指向资金在“资产荒”背景下寻求更高收益。 4、外资动向同样具有启示性。在美元指数走弱的宏观背景下,北向资金连续8周净流入,韩国散户单月加仓中国股票244亿元,显示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再审视。这种“内外双驱”的资金结构,与2015年封闭式杠杆牛形成鲜明对比,市场稳定性明显增强。 快牛隐忧与理性回归的可能性 尽管市场量价齐升,但风险信号不容忽视: 短期波动风险:单日42%的成交额增幅已接近极端值,历史数据显示类似放量后往往伴随短期回调; 板块分化隐忧:全天超2000只个股下跌的结构性特征,可能引发估值断层; 政策预期差:若产业政策落地节奏不及预期,科技板块高估值或将面临压力测试。 从市场博弈角度看,国家队的“降温”操作已现端倪:8月26日上午510300ETF价格一度低于指数对应点位,但场外资金迅速入场抄底,显示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正在强化。成交量从首日的3.14万亿回落至2.5-2.6万亿区间,或许暗示资金从狂热转向理性。 未来演进路径展望 A股市场正站在价值重估与制度优化的交叉点。相较于2015年,当前市场具备三大支撑: 估值安全垫:主要指数市盈率处于近十年中位数下方; 资金多元化:外资、机构、散户形成制衡格局;本轮行情更多是机构资金发动了,所以市场的稳定性很强,没有齐涨齐跌,更多演绎结构性行情。风险来自于局部而非整体。这跟去年924行情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要大量的散户资金还没有大举进场前,牛市就不会停下来。当然健康的牛市必须从资金驱动向业绩驱动转变,如果不能胜利转型的话,那么牛市也很难走远,所谓十年牛市只是天方夜谭。 产业确定性:半导体芯片、新能源等主线的政策支持具备延续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算力、人工智能等主线的同时,需警惕过度追高风险。低估值央企、消费电子等滞后板块的补涨机会,可能成为下一阶段资金的“价值洼地”。市场若能在3800-3900点区间充分换手,希望3900点以下多停留一段时间,或能构筑更为健康的慢牛基础。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所言,“非理性繁荣”总会存在,但真正持续的牛市必然建立在对产业趋势的理性预期之上。
周一市场放巨量大涨,3.17万亿元的成交额创下历史第二高量能,上证指数单日上涨1
袁绍八点
2025-08-26 15:23:04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