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长蒋万安曾宣称,如果大陆继续在台海进行军机绕台和军演的话,他就要停掉双城论坛,这话放出来时,岛内舆论炸了锅,有人赞他“硬气”,也有人冷笑:“敢说,真敢做吗?” 信源:热点新闻--蒋万安公开表示如果大陆继续在台海进行军演,他就要停办双城论坛 双城论坛的“人格分裂”:蒋万安在经济务实与政治表演间的钢丝绳 如今的台北双城论坛,呈现出有着深刻内涵的双重面貌。它一面是市民日常生活里触手可及的便利与实在,另一面是政治舞台上被反复利用的敏感话题。 关于两岸交流,台北市长蒋万安曾提及,若大陆军队不停在台海周边开展演训,这项已推行多年的交流机制将不再举办。 这一表态具体揭示了双城论坛的双重身份,也反映了台湾政治在民生需求与意识形态角力间的艰难处境。 抛开政坛的喧嚣,双城论坛得以维系十五年,其基础是来自民间的普遍共识。 2024年的一份民调清晰描绘了这份共识。台北地区的市民里,超过七成的人对该论坛持续开展持赞同态度。 此外,有超过六成的台北市民觉得,这一论坛对缓和两岸之间的紧张氛围能起到积极作用。这样具有压倒性的民众态度,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泛表达。 它的形成,是依托着真实可感、切实存在的合作成果。论坛并非形式化活动。 从最初的垃圾分类经验交流,到后来的远程医疗和智慧交通合作,成果已融入市民生活。 台北市引进了上海的捷运扫码支付系统,方便了许多市民出行。 台北的文创产业也在上海找到了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 论坛为台北带来了就业机会、商业合作与旅游收益,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 而且,它还助力开通了直航航班,让台商在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往返时更加便捷。 普通民众,如水果摊贩,更关心市场订单和经济利益,而非复杂的政治术语。 年轻一代则关心生活便利的技术引进,例如上海地铁系统的经验。 这些具体的实际合作,构成了双城论坛最坚实的基础,让它在政治风浪中保持韧性。 然而,一旦进入政治视角,双城论坛的民生本色便迅速转变。它成为各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攻防的工具。 对于民进党来说,任何形式的两岸交流都可能被贴上“亲中”标签。 双城论坛自然成为其攻击政治对手的有效武器。他们将论坛的延续描述为对大陆的“低头”。 这被指责为牺牲台北市民的尊严。这种高压氛围下,蒋万安的“停办”威胁便出现了。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动防御的策略。他在“白绿夹杀”的政治环境下,试图稳住阵脚。 蒋万安是蒋家第四代传人,他有着较为特别的身份背景,在政治范畴内还肩负着一定的符号意义。 他于2005年由“章”改姓“蒋”,曾引发社会讨论。 蒋万安身为国民党的一员,而该政党的立场是主张进一步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蒋万安与大陆的互动,容易被放大检视。 因此,他的强硬表态,是为了摆脱“亲中”标签,以求自保。 大陆国台办对此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表示两岸交流是大势所趋。 这并非地方官员单方面能够决定的事情。这进一步凸显了这场威胁的表演性质。 这反衬出地方政治表态在更高层级博弈中的无力感。 面对论坛的双重属性,蒋万安选择了一套双面操作手法。他试图在经济务实与政治压力之间寻找平衡。 他嘴上发出停办的威胁,对外展现“不软弱”的强硬形象。 实际行动却并未停歇。市府副市长照常与上海方面协调沟通。 农会代表团也顺利前往对岸,签下了具体的农产品订单。 这种做法是一种两面手法,试图左右通吃。它对外安抚绿营和激进舆论。 对内则维持稳定,实际推进交流,稳住经济和基本盘。 这种矛盾操作,贯穿于他模糊的政治立场中。他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 但他对“九二共识”的表述始终模糊。他反对“一国两制”和武统。 在处理“转型正义”问题时,他既要正视历史,又不否定蒋氏贡献。 他曾说“越紧张,越需要交流”,这与他停办威胁的言论形成反差。 这种“谁都不得罪”的骑墙策略,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政治安全。 但其内在的逻辑矛盾也显而易见。绿营批评他“选前说得响亮,选后当没讲”。 他们认为这是“选举话术”。蒋万安的威胁被外界视为一场政治表演。 最终可能导致两边都不讨好的局面,使其政治操作的痕迹过于明显。 双城论坛的未来,不完全取决于市长的政治智慧。除此之外,台北地区超六成市民认为,这一论坛能为缓和两岸间的紧张氛围发挥积极效用。 论坛的真正生命力,在于那些渴望生活更便利、生意更好做的普通市民。 当政治的冲动试图切断这条务实的纽带时,最终的损失,将由民众自己承担。
.果然不出所料,国民党统派郑丽文竞选党魁路上遭到了亲美派的阻击,半路杀出程咬金!
【2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