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社会发生重大转变:民众开始为俄罗斯感到自豪 即便依据“列瓦达中心”(该机构在俄罗斯被认定为“外国代理人”)的民调数据,在过去近30年间,俄罗斯民众对本国的态度及其自我认同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在,有76%的受访者觉得“俄罗斯比大多数其他国家都强”,这个比例放在以前可不敢想——2014年的时候是64%,2012年刚到49%,2003年44%,而1996年那会儿,只有36%的人这么认为。 与此同时,觉得“为俄罗斯感到羞愧”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只占20%,2012年这一比例还是51%,1996年更是高达80%。这种变化不是凭空来的,背后藏着俄罗斯社会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民众心态的慢慢转变。 要说这种转变的关键节点,2014年肯定得算一个。那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明显往上走,从2012年的49%跳到了64%。这事儿不光是领土变化那么简单,更像是给长期有点迷茫的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 当时面对西方的制裁和国际社会的批评,俄罗斯国内反而凝聚起一股劲儿,大家觉得国家在为自己的利益发声,这种被外部压力激发的民族情绪,让不少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家定位。 而这几年俄乌冲突的持续,又在这种情绪上添了把火。虽然冲突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也有恐惧和不安,但时间一长,大家慢慢适应了这种“新现实”,焦虑从对战争的担忧转向了日常的柴米油盐,可爱国主义情绪却一直保持在高位。 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2023年底的调查显示,关注特别军事行动的人从2022年的62%降到了22%,不是说大家不关心了,而是这种状态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莫斯科那位导游艾古利说的:“慢慢地,我适应了新现实,人总是能适应任何事情。” 政府在这当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些年俄罗斯一直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2023年开始,所有中小学每周都要上一堂“关于重要事情的谈话”的课程,目的就是强化传统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在年轻人心里种下爱国的种子。 这种教育不是喊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比如鼓励大家参与前线援助、给战士捐款这些志愿活动。数据显示,81%的人说现在比十年前更愿意参加志愿活动,这可是2018年以来的最高值。 而且普京总统的支持率一直稳在80%左右,各年龄段的人都有不少支持者,连年轻人里也有很高的威望,路透社都把现在的年轻人叫做“普京一代”。这种对国家领导人的信任,自然会转化成对国家整体的好感。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自豪感可不是空中楼阁,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心里都有数。西方的制裁这些年一直没断过,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实实在在。物价上涨是大家感受最明显的,列瓦达中心2024年2月的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人都在担心物价问题。 退休老人亚历山大说,光靠退休金很难过日子,现在还得继续工作;莫斯科市民奥列夏也抱怨,不管是买新车还是看牙,啥都在涨价,换个洗衣机配件都花了2.5万卢布。 这些生活压力确实存在,但有意思的是,它们并没有完全抵消民众的爱国热情。社会学家分析说,大家的“军事焦虑”慢慢被“经济焦虑”取代了,2022年让人恐慌的军事动员和制裁,现在已经不是主要担忧了。这种把对国家的认同和对生活的期待分开看待的心态,挺耐人寻味。 国际上的风风雨雨也间接推高了这种自豪感。这些年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不太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都得自己扛,但这种“被孤立”反而让国内更团结。 普京在国情咨文里说,2023年俄罗斯经济增速超过全球水平,还领先所有七国集团成员,甚至有信心跻身全球四大经济体。这种对国家实力的强调,让老百姓听了觉得提气。 2024年初的民调显示,74%的人认为国家正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年轻人里这个比例也不低,18到24岁的有72%,25到34岁的有64%。大家不是看不到问题,但更愿意相信未来会变好,有五分之三的人觉得2024年会是顺利成功的一年,这个比例是近二十年来最高的。 文化和外交上的一些动作也让民众觉得脸上有光。中俄这些年走得很近,2024年普京就任后马上访华,两国签了不少合作文件,还办了“中俄文化年”。 俄罗斯人看到自己国家在国际上有靠谱的伙伴,在西方制裁下能找到新的合作路子,心里自然踏实。像“俄罗斯制造”项目在中国搞的食品文化节,一下子卖了2.4亿卢布的商品,这种文化和经济上的对外交流,让老百姓觉得自己的国家被认可,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 大家对和平的期盼其实越来越强烈,只是在现实面前,更愿意表现出对国家的支持。列瓦达中心的数据虽然显示自豪感在升,但这个机构的“外国代理人”身份也提醒我们,看待这些数据得全面,社会上肯定还有不同的声音,只是现在主流情绪确实在往积极的方向走。
俄罗斯人不解:为何强大的中国,几千年都不要西伯利亚?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地理
【3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