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时候的巴勒斯坦地图,那时候还没有以色列。加沙还是巴勒斯坦的一个省。 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年出生在埃及开罗,家里是做生意的巴勒斯坦人。他小时候跟着家人去过加沙地带,那会儿加沙还是巴勒斯坦的一个省,靠海,渔民和商贩挤在狭窄的街上谋生。十来岁时,他在当地学校读书,老师常讲阿拉伯民族的历史,点燃了他对故土的感情。十七岁,他开始为巴勒斯坦的抵抗活动跑腿,偷偷摸摸在开罗的巷子里联系人,弄些步枪和弹药。1948年,19岁的他加入了阿拉伯志愿军,跑去巴勒斯坦打仗。战场上乱糟糟,志愿军装备差,指挥也不行,败得一塌糊涂。这次失败让他看清了,巴勒斯坦的事儿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战后,他回到开罗,继续在开罗大学学土木工程。大学里,他常跟同学在咖啡馆里聊犹太复国主义和英国的委任统治,手里攥着茶杯,桌上摊着地图,聊得热火朝天。他组织学生团体,鼓动大家为巴勒斯坦出份力,慢慢地拉起了一支小队伍。1950年代,他在科威特当工程师,业余时间没闲着,偷偷筹建了法塔赫组织。他在一间小办公室里跟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开会,指着地图上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商量怎么搞武装斗争。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成立了,他一步步成了核心人物,跑去约旦和黎巴嫩的训练营,教年轻人用枪,传单也是他亲手写的。他的努力让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有了新的火种。 1948年的巴勒斯坦地图,是一片还没被现代国界切割的土地。东边是约旦河,西边靠地中海,南边挨着埃及的西奈半岛,北边到黎巴嫩。加沙地带是沿海的一条窄地,长40公里,宽才6到8公里。加沙城是中心,集市上摆满了椰枣和橄榄,渔民早上划船出海打鱼。这地方虽然穷,但位置重要,连接亚洲和非洲,谁都想插一脚。几百年来,阿拉伯人在这儿生活,种地、做买卖,过得虽然紧巴但也算安稳。 1947年11月,联合国搞了个第181号决议,要在巴勒斯坦建两个国家:一个给犹太人,占1.52万平方公里;一个给阿拉伯人,占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归国际管。加沙地带被划给阿拉伯国,包括沿海的肥沃地。可阿拉伯国家不干了,觉得这分配太不公平:犹太人人口才占三分之一,却拿了55%的地,还是好地;阿拉伯人占三分之二,拿了45%,多是丘陵和穷地。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地图上的巴勒斯坦开始四分五裂。第二天,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阿拉伯联军就开打,想把以色列掐死在摇篮里。 加沙地带成了前线,志愿军拖着老掉牙的步枪,穿着破军服,试图挡住以色列的攻势。战斗打得乱七八糟,阿拉伯联军没个统一指挥,武器也比不过人家。村庄被炸得满目疮痍,居民拖家带口往埃及跑。战后,埃及管了加沙,约旦吞了西岸,联合国说的“阿拉伯国”没影儿了。加沙的码头挤满了逃难的人,带着简单的行李,挤上小船,想去埃及讨生活。巴勒斯坦的地图被撕得粉碎,加沙成了孤零零的一块。 1948年的战火停了,巴勒斯坦的地图彻底变了样。加沙地带归埃及管,约旦河西岸被约旦拿走,以色列占了分治方案里阿拉伯人的大片地。加沙的生活更艰难了,埃及设了军事管制,边境封得死死的,物资进不来。集市冷清了,椰枣和橄榄的摊子少了大半,渔民因为没油,连船都开不了。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在角落里嘀咕,气不过家园被毁,未来也没了盼头。 亚西尔·阿拉法特没放弃,回了开罗接着读书,搞政治。1959年,他在科威特建了法塔赫,晚上跟人开会,摊开地图,指着加沙和西岸,计划武装斗争。1964年,PLO成立,他成了领头人,跑去约旦、黎巴嫩的营地,教人使枪,组织游击战。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又占了加沙和西岸。加沙的街上多了以色列的军车,检查站到处都是,居民得排队接受搜查,日子过得憋屈。PLO转到地下,继续搞斗争,想让全世界看看巴勒斯坦的处境。 1990年代,奥斯陆协议给了点希望。1994年,阿拉法特回到加沙,签了自治协议,民众挥着旗子夹道欢迎。可和平没持续多久,冲突又起。2000年,第二次大起义爆发,加沙又成战场,年轻人拿石头砸军车,空气里满是催泪瓦斯的味道。2004年,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去世,75岁,死因至今是个谜。他的遗体被运回,民众在街上送行,很多人裹着头巾,默默流泪。2007年后,哈马斯管了加沙,封锁更严,渔民还是出不了海,集市上妇女摆摊,孩子们在废墟里玩耍。巴勒斯坦的梦还在,但前路不好走。
1948年时候的巴勒斯坦地图,那时候还没有以色列。加沙还是巴勒斯坦的一个省。 亚
文山聊武器
2025-08-25 16:35: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