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活不起了?”8月19日,一女子去三亚海边玩,见路边有沙滩椅,没想那么

韫晓生 2025-08-25 15:27:34

[中国赞]“活不起了?”8月19日,一女子去三亚海边玩,见路边有沙滩椅,没想那么多就躺上休息。没想到刚坐下就被工作人员赶走,还说椅子60元每小时,不给钱就别乱坐。对此女子非常生气,海滩边一个休息设施都没有,破椅子还要钱,吃相太难看了。可工作人员却说:明码标价,不是乱收费!   (信源:海报新闻——海南三亚一景区沙滩躺椅“1分钟1元”,回应:涉事人员已停职)   2025年8月19日,海南三亚西岛的一张沙滩躺椅,用它“每分钟1元”的标价,引发了一场席卷网络的舆论风暴。   当时,一位身体不适的女游客,只是想在躺椅上短暂坐下歇息。很快,佩戴工牌的工作人员便上前,多次催促她为这次休息付费。   这个场景被目击者寇女士记录下来,并于次日引爆热搜。无数网友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我们花98元买了一张景区门票,究竟获得了什么?为何片刻的歇脚,都成了一种需要额外支付的“奢侈品”?   这次看似简单的收费冲突,实际揭开了一个景区运营的深层逻辑。它将游客最基础的需求,都变成了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   许多景区的“二次收费”并非偶然。它是一种商业模式,通过战略性地移除本应普及的公共服务,来创造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消费需求。   在三亚西岛,游客花费98元门船票登上岛屿,却很快发现在阳光炙烤的核心沙滩区域,几乎找不到一张可供免费休憩的公共座椅。   这种公共设施的“精准缺失”,将游客的疲惫巧妙地转化成了商机,将他们引向那些标价60元一小时,甚至全天封顶150元的收费躺椅。   这套逻辑并不简单。在山西大同,游客中心被建在5公里之外,迫使游客消费超过门票价的20元“宰渡车”。在三亚南山,停车场距离入口远达两公里,10元的单程摆渡车费成了必选项。   景区官方“门票仅含往返交通费”的回应,恰好暴露了这种模式的普遍前提。它将门票的价值与景区内的基础服务进行了彻底切割,为后续的层层收费铺平了道路。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这张昂贵的躺椅旁,还立着一块警示牌,内容是“物品遗失、摔伤不负责”。这构成了该模式的另一面:在收取高额费用的同时,试图撇清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责任,形成一种权利与义务的极度失衡。   运营逻辑被推向极致时,景区不再是提供游览体验的场所,而成“收费站”,侵蚀旅游业根基。如辽宁葫芦岛一海洋乐园,将洗手这一基本卫生需求变为付费项目,游客扫码支付0.3元,才能获得15秒出水时间。   这标志着“二次收费”的边界已经失控。它不再满足于对舒适性服务收费,而是将手伸向了游客最基本、最无从选择的生理需求。   究其根源,是垄断经营带来的丰厚利润。无论是摆渡车还是沙滩躺椅,景区都会进行外包,而这些因为没有市场管理也就催生出了高价。   回看三亚西岛景区过往,这次“天价躺椅”事件,像是其长期服务意识缺失和管理积弊的集中爆发。同年春节,景区曾因运力不足致数千游客滞留码头3小时,引发“退票”呼声;此前,还曾因纵容旅拍公司“圈占沙滩收费”遭游客投诉。    所幸,并非所有景区都陷入了这种短视的盈利模式。一些成功的案例证明,可持续的运营应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管理来创造价值,而非简单地对基础需求“设卡收费”。   有多个景区都设定了合理的价格,也减少了没有管理而造成的差价过大。而这也展现出了:真正长久的商业价值,源于将游客的满意度视为核心资产。   面对汹涌的舆情,三亚西岛景区在8月20日公开回应。他们承认自身存在公共休息场地不足、躺椅收费过高以及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   景区承诺将增加公共休息区,并对涉事员工进行培训。这些举措能否落到实处,仍需时间检验。但比调整价格和增加几排座椅更重要的,是其运营理念能否实现根本的转变。   当游客的基础需求被反复挑战,从三亚的沙滩椅到葫芦岛的洗手池,那些失去服务初心的景区,终将被游客用脚投票。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都难逃公众的审视。真诚与尊重,才是那张能够长久赢得市场的唯一“通票”。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8

用户10xxx18

4
2025-08-25 16:07

海边都要把这些畜牲喂撑死了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