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巨头为何纷纷瞄准这一赛道?

新浪财经 2025-08-25 14:43:47

图片由AI生成。

废旧塑料、废钢与退役电池,这些曾经的废弃物正变身价值不菲的“城市矿山”。

近日,上海乐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橘”)宣布完成B++轮融资,由中国石油集团旗下昆仑资本独家注资。此前,这家成立仅7年的企业已获得包括中国石化、万华化学和高瓴创投在内的多家巨头加持。

一家聚焦“废旧塑料回收”的企业,为何能吸引能源化工巨头的持续掏出真金白银?答案藏在资源循环利用经济这条万亿级赛道中。

乐橘做对了三件事

可折叠、带芯片的循环塑料周转箱,乐橘的核心产品看起来并无爆点,但正是这个“小箱子”串联起了三条高壁垒护城河。

一方面,乐橘将箱子做成“共享资产”,建立“生产—租赁—回收—再生”闭环系统,将箱子视为可追踪的资产,在云端实时掌握周转率、破损率、碳减排量等数据。根据罗戈研究发布的《2025中国供应链循环包装白皮书》,乐橘的箱子年均周转42次,比一次性纸箱减少碳排放72%,直接帮助京东、联合利华等企业每年节省15%以上的物流包装成本。

另一方面,乐橘在上海、宁波自建“超级工厂”,利用废塑料生产再生粒子,再制成新箱子,实现闭环。万华化学曾公开表示,乐橘的再生HDPE粒子纯度达到99.5%,可直接用于家电外壳等高要求场景,解决了“回收容易、高值化难”的行业痛点。

另外,乐橘2024年已在宁波基地投入50台无人叉车,实现24小时不间断回收、分拣、码垛,人工成本下降60%,把物流场景变成了“AI训练场”。中国石油昆仑资本在内部投决会上直言,乐橘的“软硬一体”能力,正是传统能源巨头最缺乏的“场景级AI入口”,把物流场景变成了“AI训练场”。

乐橘CEO石翔表示,此轮资金将用于扩大智能循环包装资产池、提升再生材料性能至“原生级”,以及年内落地千台工业无人车,以解决传统回收行业效率与成本的痛点。

潜力受巨头青睐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万华化学,三家合计营业收入超5万亿元的石化领域巨无霸,为何会瞄准同一赛道?

政策驱动是首要因素。2024年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世界前列。202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据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报告,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贡献率已达25%,2023年减少约3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石油在2025年半年报中首次披露,公司风光发电量同比增长140%,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注碳量已突破150万吨。循环经济既能直接减碳,又能为化工副产品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成为“零碳产业链”的必答题。

此外,未来谁掌握高质量再生料,谁就拥有下一轮化工原料的定价权。万华化学在乐橘Pre—A轮即入局,正是看中了其每年10万吨级再生粒子的稳定产能。

巨头瞄向循环经济寻找“场景出口”。比如,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公司年销售聚烯烃超2000万吨,但下游客户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包装减碳要求。通过投资乐橘,中国石化不仅为自己的树脂找到了“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路径,还能向客户提供“原料+循环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正如高瓴创投合伙人所说:“循环经济不是一门‘捡破烂’的生意,而是把资源效率做到极致的系统工程。能源巨头们看中的,正是乐橘把工程化、数字化、金融化打通的能力。”

技术壁垒亟待突破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数据显示,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动下,预计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尽管前景广阔,资源循环市场仍面临系统性挑战。资源循环市场回收体系滞后制约资源获取,也就意味着乐橘虽通过“超级工厂”模式提升回收效率,但跨区域资源整合仍需突破地域限制。

此外,技术标准壁垒亟待突破。在锂电池回收领域,国标对水溶性氟含量≤0.40%的严苛要求,使海外原料分选成本激增,部分企业需投入超亿元改造产线。而欧盟碳关税导致的15%—20%价格溢价,更挤压了中小厂商利润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破局需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建立跨行业共享数据库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完善绿色金融工具降低资金占用压力,推动“碳足迹+循环率”双考核机制落地。

乐橘科技正尝试通过联合中石油加油站网络建立回收网点,这种能源基础设施复用模式或将成为破局样本。

从“一只箱子”到“一条产业链”,当央企、民企,以及各路资本、各种技术在同一赛道汇聚,绿色转型正在不断进入“深水区”,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文丨本报记者渠沛然

1 阅读: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