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年,投降元朝的大将吕文焕问被俘的文天祥:“我死守了襄阳6年,丞相怎么还骂

海诚看趣事 2025-08-25 14:21:25

1276年,投降元朝的大将吕文焕问被俘的文天祥:“我死守了襄阳6年,丞相怎么还骂我是乱贼?”文天祥说:“大宋如今眼看就要遭至灭亡,而你是罪魁祸首,你不是乱贼,还有谁是?连三岁小孩都骂你,何止是我!” 1276年的临安城阴云密布,南宋王朝的末日气息笼罩着残破的宫墙。 被元军俘虏的文天祥直面一位故人——曾经的襄阳守将吕文焕。 此时的吕文焕已归顺元朝,身着异族官服,却仍试图辩解:“我死守襄阳六年,丞相为何还骂我是乱贼?”文天祥的目光如寒冰刺骨:“大宋将亡,罪魁就是你!三岁孩童都唾骂你,何况于我!” 吕文焕的委屈并非毫无来由。从1267年蒙古铁骑合围襄阳起,他带领军民拆屋为薪、缉麻为衣,在粮尽援绝的绝境中苦撑六年。 城头巡防时,他屡屡南望朝廷援军方向痛哭,可南宋权臣贾似道沉溺享乐,甚至隐瞒军情,连宫女透露襄阳危急都被处死。 外有元军回回炮轰塌城墙,内有饥民易子而食,而樊城屠城的惨状更让他心惊——若再抵抗,襄阳百姓必遭灭顶之灾。 最终,忽必烈以“保全民命”为条件劝降,吕文焕带着儿子踏出城门,用妥协换取一城生灵的苟活。 然而投降只是吕文焕悲剧的起点。他转身成为元军南下的先锋,招降沿江州县,甚至亲临临安城持黄榜安抚南宋遗民。这份“识时务”的圆滑,却让他彻底沦为史笔下的叛徒。 文天祥的斥骂剥开了他最后的遮羞布:六年坚守固然可贵,但末路时的膝盖一软,便将全部忠义碾作尘埃。 正如老话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吕文焕的妥协像一匹被剪断的锦缎,再长的尺寸也难成完袍。 文天祥的选择恰似一面照妖镜。同样被俘,元朝许他高官厚禄,甚至让沦为官奴的女儿写信哀求。 狱中三年,他啃着发霉的饭团,听着妻女在奴营受辱的消息,仍提笔写下:“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忽必烈亲自劝降时,他只求一死。 1283年寒冬,他朝南方三拜后从容赴刑,衣带中藏着的绝笔墨迹未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份执拗看似不识时务,却守住了比王朝更重要的东西——人的脊梁不能弯,文明的烛火不能灭。 今人回望这场七百年前的忠奸之辩,仍能触摸到历史的余温。 吕文焕的困境像极当代人的两难:是向业绩压力妥协而违背职业良心? 还是在浮华世风中守住本心?文天祥的“迂腐”则警醒世人:有些底线看似虚无,却是人性尊严的承重墙。2025年8月,上海书展的一场新书分享会上,学者田崇雪手持《天地正气:文天祥传》剖析道:“他捍卫的早已不是赵宋王朝,而是华夏文明的精神火种。” 这份火种并未熄灭——央视《百家讲坛》即将播出同名专题,而江西吉安青原区的文氏宗祠前,至今香火不绝。 历史的评判从非简单对错。吕文焕晚年辞官归隐,终老于1298年,生前常以酒祭奠文天祥;而文天祥的绝笔信被妻子欧阳氏攥在手中时,她泪流满面却字字铿锵:“我们母女受尽屈辱,也值了!” 两人如暗夜中的岔路:一条通向现实的生门,却背负千古骂名;一条通往必死的绝境,却照亮汗青丹心。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终将淘尽沙砾,留下黄金般的本色。 信息来源: 《吕文焕:死守襄阳六年,被宋廷质疑后投敌,却被文天祥指着鼻子骂》(搜狐)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_文天祥生平简介》(青原区政府网)

0 阅读:40
海诚看趣事

海诚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