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李可染想拜齐白石为师,齐老随意翻看着李可染带来的画,没曾想,刚翻几下,他竟然突然起身:“拿笔来!”随后便在一幅名叫《牧牛图》上提了11个字,多年后,这幅画竟然被卖了7751万! 1942年重庆金刚坡,田埂上老牛嚼草、牧童斗蛐蛐的场景,让历经上海美专国画与杭州国立艺专西画训练的李可染豁然开朗。 他挥毫创作《牧牛图》,老牛憨态、孩童顽皮跃然纸上,牛毛蓬松感与蹄缝泥点细腻生动,远超往日水准。 画友盛赞下,这幅“突破之作”被他珍藏,“牧童与牛”也成其核心艺术符号,与张大千从敦煌壁画汲取灵感的路径相通。 1946年,李可染应徐悲鸿之邀北上任教,虽小有名气,却自认传统笔墨不足,经徐悲鸿引荐,1947年春他首度拜访齐白石。 然而,他带去的荷花、游鱼画作因“缺乏灵气”,未能得到齐白石的认可,不死心的他再携二十幅作品登门,压轴的《牧牛图》让齐白石眼前一亮。 老人起身抚画,喊出“拿笔来”,在画右上角题下“可与言,可染弟画,小兄白石”,“可与言”出自《论语》,是视其为知音的信号;题字顶天头、自称“小兄”,更是打破画坛辈分规矩,北京画院研究员王明明称此为齐老“极少的破格之举”。 经徐悲鸿点醒,李可染得知齐老愿收他为徒。齐白石省去繁琐仪式,让他当场磕头拜师,《牧牛图》成这段缘分的见证,拜师于齐白石后,李可染常为其磨墨理纸。 见老人写字时以竹尺比量、慢笔运毫,他顿然领悟“慢行笔”之真谛,进而形成“酱当体”书法,齐老赠他西洋红印泥,叮嘱“钤印如见师”,李可染仅用其盖满意之作。 师徒情谊亦涉生活,一次李可染与妻子邹佩珠争执后访齐,老人送“李”字旁带圈印章,寓意“夫妻如珍珠相守”,助二人解开心结。 同期,李可染还拜黄宾虹学积墨法,结合自身“废画三千”的苦学态度——一幅画反复修改至满意,艺术造诣突飞猛进。 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游江南写生,验证齐白石“师造化”理念,后提出“为山河立传”,以《万山红遍》的朱砂层林、《井冈山》的积墨雄浑,开创黑密厚重的“李家山水”。 这幅《牧牛图》被李可染珍藏四十年,1986年首拍即创7751万港元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2011年江苏万达秋拍,神秘买家以7751万元人民币将其拍下。 2020年,《万山红遍》以2.93亿元成交,印证其艺术价值,与傅抱石创新作品的市场逻辑一致,2017年李可染诞辰110周年特展上,《牧牛图》与齐老题跋引观众排队三小时观展。 如今,《牧牛图》虽被私藏,精神却在延续,李可染基金会“薪火传承计划”资助青年艺术家沿旧路写生,杭州画院学子传抄《李可染画语录》,“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理念代代相传。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牧归图》前,解说员仍会指着“半睁半闭的牛眼睛”,讲述这幅《牧牛图》背后的艺术传承佳话。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齐白石的天牛,此刻具象化了!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