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魏国由盛转衰的故事以及根本原因,今天我们在来看看秦国为什么可以统一六国。
很多人以为秦国天生强大,实则不然,秦国在战国初期的地理条件是最差的,当时的陕西和甘肃一代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当时的土地和水力资源也非常的贫瘠,在山东六国眼中是“蛮夷之邦”,所以在战国初期秦国只能算是小孩那桌,那时候的魏国和秦国接壤,强大的魏国三天两头的要跟敲打秦国,甚至在秦献公晚期夺取了秦国最为富饶的河西之地,秦国只能龟缩在栎阳之地,那时候魏国只要愿意可以立马灭掉秦国。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魏国大将庞涓更是兵临城下, 希望一举灭掉西秦,秦孝公不得不割地求和才能继续苟延残喘,然后颁布举世闻名的「求贤令」,征求天下良才赴秦辅佐,商鞅(魏国人)便携带"富国民强"之策远赴西秦,之后的故事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徙木立信等故事,这里就不在赘述,虽然最终商鞅被处于五牛分尸,但是商鞅推崇的秦法在秦国得到了极大的重用,也是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第一大功臣。
秦孝公之后就是秦惠文王嬴驷,这时候就是合纵连横的剧情了,魏国又给秦国输出了相国张仪,这个时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已经逐渐强大,虽然没有能力一统天下,但是国力已经可以和强大的魏国、齐国、楚国等扳扳手腕了,当然秦国的东出的野心也让山东六国非常的忌惮,因此多次进行合纵伐秦,这时候张仪便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多次出使各国实施连横之术,各个击破,屡次帮秦国解决了危机,给秦国争取了发育的时间,同时司马错取得巴蜀之地,而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让成都平原一跃成为了富饶之地,给秦国源源不断的提供战争资源。
秦惠文王之后就是秦武王(跳过)和秦昭襄王(超长待机王)的故事了,这个时代的秦国主要是魏国对外输送人才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因为这时候的秦国已经有了东出六国的条件,对于接壤的国家直接伐兵攻之,对于不接壤的国家就使用伐交保持友好关系,这时候秦国的武力也非常强悍,涌现了白起(人屠、战神)、司马错、魏冉、蒙骜、王龁等非常有名的军事人才。经历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完全失去了抵抗秦国的能力。
最后才是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故事,这里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略过吧。
纵观秦国历史,秦国统一天下,是靠的制度优势(商鞅变法)、地理经济基础(关中+巴蜀)、军事实力(强军+名将)、正确战略(远交近攻)、领导连续性以及六国衰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要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一定是商鞅变法奠定的制度根基,即便是商鞅死了,秦法依然稳固的执行中,即便是后续150年发展中都毫不动摇。
而对企业而言,短期的机遇、偶然的爆款、个别人才的闪光,都难以支撑长久成功。唯有建立可持续的制度、清晰的战略、坚定的执行文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穿越周期。
坚持难而正确的事,做时间的朋友,走长期主义的路、至死不渝的苦练内功——这不仅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密码,也是任何组织穿越动荡、赢得未来的核心法则。
新能源汽车蔚来汽车[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