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新华社的一条宣传视频里,泸定大渡河特大桥(新建)与大家熟悉的历史课本里的老泸定铁索桥同框,视觉震撼,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如果90年前,大渡河上有这样一个桥,红军们也就不需要在13根铁索上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大军也不会被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给阻挡在对岸,还差一点被敌人包围。 90年,弹指一挥间,但90年后的新中国早已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1935年5月24日至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成功渡河,为后续北上开辟了通道。 强渡大渡河打破了国民党“南攻北堵”的战略企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新的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属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先期开工段的工程之一。 该桥能扛12级大风,8级地震,大桥位于地震带上,建在大渡河两边悬崖峭壁之上,该地昼夜温差大,施工难度极大,全长1411米,桥面距离水面高239米,属于超大钢珩梁特大桥,技术要求极高,该桥造价10亿元人民币。 老桥和新桥的同框拍摄,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巨大进步。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老人家的一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新桥就是对90年前那段历史最好的告慰。老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706年),采用木结构桥墩与铁索链结合的设计,至今仍屹立于大渡河之上。
一渡赤水时教员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众人说:打下土城,去四川。教员:不对,是逃出
【71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