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恩施军分区司令员乘车去剿匪,路上听说参谋打了一个电话,脸色一变,赶紧下令撤回,次日有人对他说:“昨天有土匪想伏击你们!” 1950年的恩施,那时候,刚解放,国民党败退时留下的大批散兵游勇,和当地的地头蛇勾结在一起,成了土匪。这些人手里有美式装备,懂战术,盘踞在崇山峻岭里,简直是心腹大患。 当时坐镇恩施军分区的,是司令员王定烈。这是一位从土地革命战争、中原突围一路打过来的悍将,什么硬仗没见过?可恩施的匪患,让他都觉得棘手。为啥?这些土匪太狡猾,领头的像瞿波平、杨树臣之流,都是国民党正规军出身,不仅枪法准,还特别懂怎么利用地形和人心。 老百姓苦不堪言,解放军派去的工作人员也屡遭毒手。王定烈下了死命令:不剿灭匪患,绝不收兵! 那年冬天,一个绝佳的机会来了。情报显示,匪首瞿波平的主力,正秘密集结在咸丰和来凤交界的一片深山老林里,准备干一票大的——抢劫公粮。 王定烈当机立断,决定亲自带一个精锐连,长途奔袭,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可是个大胆的计划,深入匪穴,风险极高。出发前一晚,王定烈对着地图反复研究,手指在一条必经的险峻山道上画了几个圈。他心里清楚,这种地方,既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也是土匪打伏击的绝佳地点。 第二天一早,天寒地冻,卡车已经发动。王定烈裹着军大衣正要上车,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作战参谋小张正在不远处的电话机旁,扯着嗓子喊:“喂?来凤县吗?对,我们出发了,王司令亲自带队,往咸丰方向去,预计中午左右到,你们做好接应准备!” 就是这几句话,让王定烈的脸色“唰”地一下就变了。他几步冲过去,一把抢过电话,“啪”地一声挂断。 小张一脸错愕:“司令员,我……” 王定烈没有一句废话,眼神严厉得像刀子,指着已经启动的卡车,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命令:“掉头!所有人,全部撤回司令部!” 部队都集结完毕,箭在弦上,怎么说撤就撤?参谋急了,但看到司令员那不容置疑的表情,只能执行命令。卡车在冰冷的地面上艰难地掉了个头,返回了军分区。 一堂用冷汗换来的“保密课” 回到司令部,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王定烈把那个年轻的参谋叫到跟前,没有劈头盖脸地痛骂,而是把一支缴获的土造手枪拍在他桌上,平静地说:“去靶场,把子弹都打光了再回来。” 然后,他立刻命令侦察科,派最精干的侦察员,潜行到原定路线,特别是他画了圈的那个弯道,去摸清楚情况。 小张参谋心里七上八下,他想不通,一通再正常不过的联络电话,怎么就让司令员如临大敌。 谜底在第二天清晨揭晓。侦察科长连滚带爬地跑回来,帽子上还挂着霜,他一进门就喊:“司令员,幸亏您回来了!昨天有土匪想伏击你们!” 他摊开一张草图,指着上面一个位置,正是王定烈反复研究过的那个险峻弯道。“瞿波平那伙人,至少上百号,在路两边的山崖上挖好了射击孔,三挺美式轻机枪交叉封锁。路中间还挖了个三米多深的大坑,上面用树枝和茅草伪装着。更狠的是,他们准备了四箱凝固汽油弹,就等着咱们的卡车开进去,先打爆轮胎,再一把火把我们全烧在里头!” 听着侦察科长的汇报,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小张参谋更是脸无血色,手脚冰凉,后背的冷汗瞬间湿透了军装。他终于明白,他那通电话,差点就把司令和一个连的战友,直接送进了鬼门关。 王定烈为什么能凭一个电话就嗅出杀机? 王定烈跟土匪打了这么久交道,深知这帮人的底细。他们里面有国民党的老兵,懂技术,会用电台,甚至可能懂得监听电话。当时部队用的电话是明线电话,沿途架设,对于懂行的人来说,搭个线就能窃听,根本没什么秘密可言。 小张一个善意的、想做好协同工作的电话,却把己方的所有核心信息——谁带队、多少人、走哪条路、什么时候到——全都暴露给了潜伏在暗处的敌人。我方瞬间从猎人,变成了对方伏击圈里一个“活靶子”。 躲过一劫的王定烈,可不是吃亏就算了的主。他将计就计,利用土匪已经形成的“解放军行动能被监听”的思维定势,故意通过电话发布假的作战部署,声东击西,把土匪主力调动得团团转。 最终,他指挥部队,绕到土匪背后,在一个叫“鹰嘴崖”的地方,反过来给瞿波平设了个包围圈。一场漂亮的围歼战,打得土匪丢盔弃甲,缴获了那三挺差点要了他们命的美式机枪。 经此一役,那位年轻的参谋彻底成长了。他后来成了出色的侦察干部,每次行动前,检查通讯保密成了他的“强迫症”。他用后半生的严谨,来弥补年轻时那个差点酿成大祸的电话。
1950年,恩施军分区司令员乘车去剿匪,路上听说参谋打了一个电话,脸色一变,赶紧
趣史小研究
2025-08-24 00:03:1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