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那场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23 22:01:55

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 那场面实在有点惊悚,跟预想的 “复活奇迹” 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事儿过去没多久,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倒是在冷冻技术上有了新突破,让人忍不住琢磨:现在这技术,到底能不能成。   2017年复旦大学的实验室里,邵志成团队盯着显微镜,看着解冻后小鼠脑组织的神经元在培养液里跳动。 93%的活性数据刚出来时,助理研究员手都抖了——这些细胞在-196℃的液氮里冻了18个月,本应像摔碎的玻璃碴,此刻却能发出微弱的生物电信号。 而这一切的关键,是他们研发的MEDY混合冷冻剂,像一层看不见的铠甲,裹住了细胞里的每一滴水,不让它们在结冰时变成扎穿细胞膜的尖刺。   没人会想到,这层“铠甲”的灵感,竟能追溯到1966年那个焦虑的夜晚。贝德福德躺在病床上,手里攥着《永生的期盼》那本书,书页被冷汗浸得发皱。 74岁的他刚被确诊肾癌晚期,医生说“最多活三个月”,可他总觉得“还没抱够孙子”。书里说,把人冻起来,等未来有了抗癌药再解冻,就能接着活。 这个现在看来像天方夜谭的想法,当时却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家人凑了十万美元,这在当年能买下一套房。冷冻那天,医生往他血管里灌二甲基亚砜,那种带着刺鼻气味的液体号称“防冻剂”,却没人知道它会在低温下变成毒药。 当他被塞进液氮罐时,睫毛上结的霜像碎玻璃,而罐外的技术员还在争论“要不要先抽掉血液”,后来才发现,这个疏漏让血液里的水分在结冰时膨胀,把血管撕成了网状。   更荒唐的是,因为后续费用没跟上,贝德福德的液氮罐被挪到了一个普通冷藏室。 那里的温度忽高忽低,有时接近-150℃,有时又飙到-100℃,反复的冻融像揉面团一样,把他的内脏搅成了浆糊。 五十年后解冻时,负责操作的人戴了三层手套,还是能感觉到罐壁的冰碴子硌手。 打开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化学药剂和组织坏死的臭味涌出来,他的皮肤像烤焦的纸,布满裂纹,冰晶在皮下冻成了无数个小硬块,轻轻一碰就往下掉渣。   “这哪是冷冻,是凌迟。”邵志成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看到贝德福德的解剖报告时,忍不住皱眉。报告里说,他的肾脏早已被冰晶戳成筛子,连癌细胞都冻成了粉末。 而失败的核心,就是没人解决“水结冰”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人体70%是水,低温下这些水会变成体积膨胀9%的冰,像无数把小刀子,从细胞内部把人“切碎”。   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恰恰就卡在这把“刀子”上。MEDY冷冻剂里的甘油和纳米颗粒,能像海绵一样锁住水分子,让它们在结冰时保持圆润的形态,而不是尖锐的晶体。 2019年,他们给癫痫患儿切除的一小块脑组织做冷冻实验,150天后解冻,那些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突触,竟然还能像没冻过一样“搭起桥”。 “这不是为了冻人,是为了冻住希望。”邵志成常对学生说,比如癌症患者的骨髓,冻存后能在移植时保持活性;比如心脏手术时,把离体的器官暂时“冻眠”,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深圳那家医院的手术室里,冷冻针正发出“滋滋”的声响。针尖温度降到-152℃,对准患者肝上的肿瘤,像一根冰做的手术刀,接触到癌细胞的瞬间就把它们冻成冰晶,而周围的健康组织却毫发无伤。 主刀医生记得第一次用这技术时,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比传统开刀少流一半血”。 这场景,要是让当年给贝德福德灌防冻剂的医生看见,恐怕会惊掉下巴——同样是“冻”,半个世纪后,技术已经从“赌命”变成了精准的医疗手段。   有人拿贝德福德打趣,说“他连只小白鼠都不如”。可细想起来,他的荒唐里藏着人类最朴素的渴望:想多活一会儿,想看看未来。 现在的冷冻技术,早已不追求“复活永生”,而是在手术台上、在实验室里,悄悄延长着生命的长度。 就像邵志成团队冻存的那些神经元,它们不会让谁“起死回生”,却能帮科学家研究阿尔茨海默病,让更多人老了之后,还能记得孙子的模样。   贝德福德的遗体最后被火化时,骨灰里还能检出二甲基亚砜的残留。而在地球的另一端,MEDY冷冻剂已经用于保存角膜,让等待移植的患者多了一份希望。 技术的进步,往往就是这样:从一个看似疯狂的开始,跌跌撞撞,最后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时,悄悄照亮前路。 或许有一天,当人类真的能攻克癌症,回望1966年那个冻在液氮里的老人,会明白他当年的执着——哪怕方法错了,那份对生命的眷恋,本身就值得被温柔以待。 信息来源:《低温领域重大进展!“冷冻人脑组织复活”在中国获突破》 《科普|冷冻半世纪!世界上第一个冷冻人解冻后,现状究竟如何?》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