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必须严查!”8月9日,四川成都,一男子开着小车去加油,油加了之后,就在他准备付钱时,他却被吓了一跳,只见油枪上显示,他的车被加了67.96升汽油,这让他十分疑惑,要知道,他的车最多只能加50升油,当男子提出质疑后,没曾想加油站表示他们只认准油枪的数据! (信源:光明网——50升油箱加了67.96升油?官方通报:正在全面调查) 日常生活中,加油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交易。然而,当习以为常的场景出现匪夷所思的反转时,它便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行为,而成为对社会信任的一次严峻拷问。 近日,成都锦华天山加油站发生的一幕,就让这种信任产生了深刻的裂隙。车主杨先生将他油箱额定容量为50升的汽车开进加油站,加油泵上的数字最终却定格在了惊人的67.96升。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消费纠纷,更直接触动了公众对于商业计量公正性的普遍担忧。 当加油泵显示的“精确”数字,与消费者对车辆容量的直观认知产生巨大矛盾时,信任危机便随之爆发。 当天,杨先生开着车当加油站进行加油,当家满后他准备付钱的时候却发现了不一样。这比他平时加满要多花费好几百,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当他看到加油箱的显示屏的时候,他却被这一幕震惊了。 他车的油箱明明明明是定量为50升的,可为什么上面却显示了67.96升呢。他当即向加油员提出了质疑。然而,加油员的回应却异常平静,坚称收费必须以加油泵显示的数据为准,并强调机器不会骗人,他们只看最终的显示数字。 这种机械式的回应,非但没能解开杨先生的疑惑,反而加剧了他内心的不安。冰冷的数字与实际的感受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消费者的钱包在实际变轻,这种感受远比任何抽象的解释都来得真切。 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2025年3月,成都王女士在高速服务区也有类似经历,其额定61升的油箱被加注了65.36升汽油。虽事后官方两次检测显示计量合格、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但消费者仍难接受这种“标准内”的异常体验。 人们无法轻易让这种“标准误差”与个人真实感受之间的巨大落差悬而未决。 在与加油站工作人员交涉十余分钟未果后,杨先生选择寻求外界帮助。他联系了多个部门进行投诉,并拨打了12345热线。为了保全证据,他强烈要求封存编号为06号的涉事油枪,工作人员也当场将其停用。接警的民警则建议他联系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理。 然而,监管介入后的处理方式,若缺乏彻底的透明度和真诚的解释,将难以弥合受损的公众信任。 事件发生三天后,加油站的联系人私下联系了杨先生,主动退还200元,希望可以解封油枪。但是却始终没有任何解释和道歉。 杨先生犹豫后接受退款,但未觉问题解决,那凭空多出的近18升汽油随200元一同消失在迷雾中。而官方已经介入调查,但还没有结果。 这种处理方式让消费者感到无力。回顾过往,2023年广西贺州曾有加油站被查出利用远程控制程序篡改加油量,每加一箱油就“偷”走约1.5升。福建漳州的俞先生也曾遭遇加油多出6升多的情况,在投诉无果后被建议走司法途径解决。 这些案例凸显了消费者维权的困境。消费者维权困难,而这也让公众开始担心在未来加油是否需要全程举着手机录像才能安心。杨先生的事件若最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无疑会进一步削弱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公众期待的,远不止是账面上的平衡。退钱并非核心,真诚的道歉和对“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诚恳说明,才是修补信任的关键。监管部门不仅应及时介入,更需要提供详尽、透明且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而非用一句符合“标准”或一笔象征性的退款来结束。 最终,社会所呼唤的,是一个能让消费者安心消费的市场环境。只有通过坚实有力的监管、彻底透明的解释和对舞弊行为的严厉打击,才能让每一位车主在未来的每一次加油时,都能安心地握着油枪,不必再去怀疑油表上的每一个数字。
“亏大发了!”四川成都,一男子在二手平台,发现有卖家出售的相机镜头,和他丢失的一
【5评论】【3点赞】
boboyouhuo波波
垄断企业,你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