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把这场“分账会”摊开说。 开头那句顺口溜其实把局面说透了:土地归俄罗斯,资源归美国,诺奖归特朗普,“荣誉”归乌克兰,债务归欧盟。像段子,其实是目录。 阿拉斯加一圈下来,特朗普把“斡旋者”的人设贴得更紧:限时停火、限时谈判、限时出结果。普京也不拗,嘴上配合一句“可以推进”,手上塞了个前提——乌克兰安全得有人担保,而且俄罗斯必须在场。更讲究的是,他点了名:中国可做保障国。 于是外媒第二天就追到北京例会上,连问两次:中国接不接?毛宁的回答很干脆:不接“假设题”,中国按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面子给足,坑不踩。这事儿懂的人都懂——所谓“保障国”,不是和平勋章,是一张长期兜底的风险清单:停火线谁画、违规谁认定、出事谁买单。别人负责署名,你负责埋单?谢了,不换。 更热闹的在后头。泽连斯基出场,直接把“中方担保”拒了。理由两条:一,中方自冲突爆发以来没保障乌克兰;二,中方向俄提供无人机。这套“中援俄”的标签,熟得不能再熟。他为什么还在翻?很简单,美欧一直在翻,他跟着翻就是队形。他还顺带把那条“谁不保障乌克兰、谁不打击俄罗斯,未来重建无资格”的“潜规则”又摆了一遍——目标指向不用写,大家心知肚明。 三条线拧成一股绳: — 特朗普想降成本、保主笔; — 普京都想喘口气、锁现实; — 欧洲想要席位、怕被买单; — 基辅想要保障与钱袋,却被从“谈判对象”往“筹码参数”上挪。你的位置一旦从镜头里淡出,你的命运就会出现在别人稿纸上。 有人问,中国是不是太“冷”。别急。三年来,中国干的活不花哨:安理会讲克制、特使跑工位、同巴西推“六点共识”,反复强调“政治解决、不外溢、不升级”。这叫工程,不叫口号。所谓“做保障国”的美化包装,不过是让你把劝和促谈升级为风险兜底。按他们的剧本,你负责止血,他们负责分账。换位思考,你会答应吗? 再看盘面: — 欧洲想上桌,特朗普不太愿意带;真带也多半坐边席,出钱不出线。内部各念各的经,有妥协的、有摆造型的,口号冲天,共识稀薄。 — 莫斯科的红线没变:不接受西方驻军版“安全安排”,拒绝任何变相东扩。能松的是节奏,不能松的是结构。 — 特朗普一边倒计时、一边改口径,威胁——宽限——再威胁,都是价码语言。你要他掏地面成本?难。 剩下最难的,是乌克兰。战场要顶住,政治要表态,资源在递减,还要时不时被怂恿“打到本土”。 红线在那儿,代价在这边。看上去人人都给他“荣誉”,实际人人都给他“任务”。 这事儿真要落地,绕不开三件枯燥但要命的东西: 一是“线”——停火线坐标、缓冲纵深、驻留密度、巡逻频率,一条条写死; 二是“证”——监测与归因的证据链谁采、怎么共享、如何防操纵; 三是“罚”——违规后的自动化惩戒阶梯,从外交到金融到军事援助,别每次都靠电话挽尊。 没这三样,保障就是墙上的海报;有了这三样,谁来担保才有讨论价值。 有人又问,那中国是不是就袖手旁观?也不是。我们的优势不在“头衔”,在“把不确定性往下拉”。 能把停火文本抠细、把人道通道打通、把互信机制做成按钮,这才是真实贡献。等各方把邀请写明、边界画清、权限落到纸上,再聊“角色升级”,不晚。 最后还是那张“分账表”: 参考资料:《防务新观察》 20250820 特朗普称可能安排美俄乌三方会谈 以军称将启动“基甸战车”行动下一阶段-央视网
行吧,把这场“分账会”摊开说。 开头那句顺口溜其实把局面说透了:土地归俄罗斯,资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3 14:47:21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