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清华大学叶文洁背叛人类,擅自向太空中发射电波,8 年后竟收到神秘回复: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可面对警告叶文洁欣喜若狂,她不仅没理会,反而又发送了串更强烈的电波信号…… 红岸基地的天线在暮色里像根生锈的针,刺破大兴安岭的云层。叶文洁的手指悬在发射键上,父亲的物理笔记摊在控制台旁,某页写着 “宇宙社会学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1971 年的风裹着松涛撞在雷达罩上,她想起妹妹临死前攥着的那半块玉米饼,想起母亲在批斗会上颤抖的指证,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当电波带着地球坐标冲上云霄时,控制台的指示灯亮得像父亲实验室里的光谱仪,映着她嘴角一丝诡异的笑。 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叶文洁正在画太阳的内部结构。学生问 “恒星演化会不会有例外”,她的粉笔顿了顿,窗外的白杨叶落在教案上,像 1960 年代后期父亲遗体上盖的白布。 那时她每天翻父亲的笔记,在 “球状星团”“引力坍缩” 这些词里找慰藉,直到母亲把举报信放在她面前,字迹扭曲得像条毒蛇。 现在她指着黑板上的红巨星说:“所有恒星都会死亡,就像文明。” 台下有人点头,没人知道她指的是哪个文明。 1979 年的监控屏突然跳动,三个 “不要回答” 的字符像血珠渗出来。叶文洁盯着屏幕,呼吸声盖过机房的嗡鸣。八年前发射的电波竟真的有了回音,警告里的急迫像极了父亲被打倒时的呼喊。 可她转身就把功率调到最大,输入的新信号里,掺了段《东方红》的旋律。 那是基地测试常用的校准音,此刻却成了给外星文明的邀请函。操作完成时,东方泛起鱼肚白,她摸出藏在靴子里的半截铅笔,在值班日志背面写:“人类不配自救。” 杨冬的弦理论手稿散落在书桌上,最后一页画着三个纠缠的球体,像极了三体星系的轨迹。 叶文洁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夹在里面的全家福:父亲站在中间,母亲抱着妹妹,1960 年代的阳光落在他们脸上。 现在这张照片被她压在红岸基地的工作证下,证上的年轻姑娘眼神清澈,还没见过批斗会的血,没听过妹妹在粮站被踩碎的头骨声。 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地,像杨冬实验室里摔碎的烧杯,白色的花瓣混着玻璃碴,刺痛了她的眼。 她想起红岸基地的老同事,那个总帮她检修线缆的老王,后来因为说 “亩产万斤不可能” 被送去劳改。 现在她点头,把地球的坐标加密后发给埃文斯,就像当年在基地把信号发向太空 —— 同样的果断,同样的决绝。 乡村小屋的油灯下,叶文洁翻着三体舰队的星图。那些虚线轨迹像极了父亲教她认的星座,大熊座的尾巴扫过银河系的旋臂,而三体人的舰队正沿着其中一条虚线爬来。 远处传来村民的争吵声,为了半袋化肥红了脸,她合上书,想起埃文斯说的 “人类的贪婪无药可救”。 墙上的日历停在杨冬自杀那天,旁边贴着张剪报,标题是 “物理学家集体自杀之谜”,墨迹被眼泪晕开,模糊了那些熟悉的名字。 审讯室的白炽灯很亮,叶文洁看着对面的警官,手里转着父亲留下的钢笔。“为什么要邀请他们来?” 警官的声音带着疲惫。 她笑了,说起 1967 年的冬天,父亲倒在批斗台上,她去收尸时,发现他怀里还揣着本翻开的《相对论》。 “你们不懂,” 她的钢笔尖在桌上划出星图,“当一个文明烂到根里,只有烧干净了才能重生。” 窗外的警车鸣笛而过,像三体探测器掠过太阳系的警报,尖锐得让人发抖。 晚年的叶文洁常坐在门槛上看星星。有次村里的孩子问 “天上有外星人吗”,她指着猎户座的腰带说:“他们在赶路呢。” 孩子的母亲拉走他,说 “这老太太脑子不清醒”。 她不辩解,只是摸出藏在怀里的红岸工作证,塑料封皮已经磨破,照片上的自己正望着镜头,眼里有星星的光。 远处的广播在放天气预报,说 “近期有强对流天气”,她想起三体舰队出发时,他们的恒星正爆发耀斑,把行星的表面烤成焦土。 智子锁死粒子对撞机的那天,叶文洁正在整理父亲的书稿。打印机突然吐出乱码,像她年轻时收到的外星回复。她把乱码和父亲的笔记放在一起,发现某种诡异的呼应 ,那些物理公式的符号,竟和三体文字有几分相似。 窗外的阳光很好,杨冬种的仙人掌开了朵小黄花,刺上还沾着去年的雪。 信源:《三体》清华学子擅自向太空发射信号,8年后收到“不要回复”——现说新解
1971年,清华大学叶文洁背叛人类,擅自向太空中发射电波,8年后竟收到神秘回
美食创意厨房
2025-08-23 10:57: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