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在没有红头文件,没有上级指示,河北省青龙县委书记冉广岐,仅凭一则地震预测,他力排众议,要求全县民众“日不闭户,夜不内宿”,全部撤离到室外生活... 你知道吗?1976年那场惨烈的唐山大地震,夺走了24万人的生命。但在距离震中仅115公里的河北青龙县,却创造了一个“零死亡”奇迹。42万人口,房屋损毁14万间,竟无一人因地震直接死亡。 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冉广岐的一个惊险决定。 那年7月14日,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京津唐渤张地区地震工作经验交流会”。会后休息时间,专家汪成民向部分参会代表透露:7月22日到8月5日,京津唐地区可能有5级左右地震。 多数人听完就散了,但青龙县科委干部王青春却紧紧抓住了这个信息。他火速赶回县里,直奔冉广岐办公室。 摆在冉广岐面前的是个两难选择:这消息没有红头文件,没有上级指示,就是专家的一句“可能”。要让全县42万人在盛夏酷暑中搬出家门吗?庄稼正待收割,天气酷热难耐。 县委常委会上吵翻了天。有人质疑:“没文件,凭什么让老百姓搬家?”有人担心:“万一预测错了,谁来承担责任?”反对声音一片。 冉广岐沉默良久,最后拍板:“如果预测不准,所有责任我来扛。宁愿丢掉乌纱帽,这42万人一个都不能少!” 7月24日晚,青龙县紧急动员。县委书记张宝山、冉广岐等领导分头行动,所有干部下沉到村。大喇叭不停广播,学校课堂搬到操场,民兵开始巡逻。 “宁愿露天睡,不要屋里亡”的口号响彻全县。 老百姓开始还将信将疑,嘴里嘀咕着“瞎折腾”。但看到干部们挨家挨户劝说,态度坚决,大部分人还是听了话。河滩边、麦场上、空地里,到处搭起了临时棚子。 那几个夜晚,巡查干部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见到哪家窗户还亮着灯,就扯着嗓子喊:“快出来!别在屋里睡!”整个县城像是搬到了户外。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唐山在瞬间被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而青龙县虽然房屋倒塌7万多间,严重损坏6万多间,却奇迹般地实现了零死亡。 当人们从临时棚子里钻出来,看着满目疮痍的家园时,才真正理解了那个“折腾”他们的决定有多么英明。 冉广岐他早年参军,后来在工作中接触过地震知识,知道这类预警信息的珍贵。更重要的是,面对生命安全,他选择了宁可信其有。 1982年,联合国灾害防御科学技术委员会向冉广岐颁发了奖章,青龙县的成功避震被誉为世界防灾史上的杰出范例。 但最珍贵的不是奖章,而是那42万条得以延续的生命。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个基层干部敢于为一个“可能”承担全部风险,靠的就是对百姓生命的珍视。 有时候,改变命运的不是高科技或完美体系,而是关键时刻敢说“我负责”的那个人。冉广岐用自己的政治生涯做赌注,赌赢了42万人的生命。 考资料:潇湘晨报——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2008年7月28日
“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23 07:57:36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