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

岁月解读师 2025-08-23 04:48:12

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贫困的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日子过得艰难。 尽管如此,陈景润从小便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坚韧与决心,成长在这样一个经济贫困、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他并没有被困境打倒,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向了科学的顶峰。 可他在事业成功的背后,始终没有忘记那段艰辛的过去,那个困苦家庭的背景,以及数学带给他的不懈追求。 陈景润的家境并不优渥,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贫困,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母亲则在家务农,生活异常辛苦。 尽管如此,陈景润的父母始终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他们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尽管家庭生活困难,陈景润的父母依旧竭力供给他上学的机会。 可这一切并未给陈景润带来太多的幸福感,反而因为家庭贫困,他的童年显得更加孤独与压抑,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知识的渴望,年轻时的陈景润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他十几岁时,数学这门学科成了他唯一的慰藉,1947年,陈景润进入福州的英华高中,数学老师沈元讲述了哥德巴赫猜想,而这一课题让年轻的陈景润深深着迷,从此他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复杂的猜想激发了他对数学的执着,他开始立志破解其中的奥秘,陈景润并没有选择进入富有声望的大学,而是先在福州的一所学校度过了青年时期。 进入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后,他的数学才华逐渐得到了发掘,在大学期间,他表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他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追求表面的成绩,而是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深奥的数学问题中。 为了专研数学,陈景润放弃了许多可以休息的时光,常常一个人待在图书馆,埋头翻阅各种数学书籍和文献。 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任教,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口才不足,学生们并不容易被他的教学风格所吸引。 由于工作的不顺利,半年后他便被辞退,1954年,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看中了他的数学才能,将他调回学校担任图书管理员,虽然这份工作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陈景润却借此机会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 1977年,陈景润因健康原因住进了北京的309医院,正是这个时刻,他遇见了未来的妻子由昆,由昆当时是武汉军区156医院的军医,负责照顾陈景润的病情。 在与由昆的交往中,陈景润的数学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逐渐展现给她,尽管陈景润已经身患疾病,身体状况也在逐步恶化,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对数学的执着追求。 而由昆,也被这种专注的精神所打动,两人从最初的简单问候,到后来的深度交往,彼此的感情逐渐升温。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景润和由昆的感情逐渐加深,虽然陈景润已经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但依然怀揣着年轻时的梦想和激情,而由昆则是一位温柔坚韧的女性。 在经历了多年的病痛和孤独后,陈景润终于在1978年鼓起勇气向由昆表白,两人于1980年结婚,婚后过上了平凡却温馨的生活。 婚后的陈景润依然坚持自己的数学研究,然而身体的恶化让他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日夜兼程地工作,1984年,他因为一次自行车事故头部受伤,之后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虽然病情使他无法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但他依然不放弃任何可以进行研究的机会,由昆在丈夫最困难的时刻始终如一地支持他,照顾家庭的同时,她也在为陈景润的数学梦想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1996年,陈景润因肺炎去世,享年63岁,在他去世时,那个曾深深吸引他的哥德巴赫猜想依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尽管如此,陈景润为数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却不可忽视。 他提出的“陈氏定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陈景润一生的数学梦,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他的精神和方法依旧影响着后世的数学家。 陈景润的离世给由昆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选择放弃,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陈由伟,承受了生活的重担,在她心中,丈夫未完成的数学梦依然在燃烧,而她则努力传承丈夫的精神和理想。 1997年春,已经独自带着儿子生活的由昆,带着15岁的陈由伟回到厦门大学,参加数学学科的活动,当她走到陈景润的雕像前时,那一刻,情感的波动无法抑制。 由昆抬头看着雕像,眼泪滑落,但她并没有悲伤,而是带着微笑,紧紧搂住了丈夫雕塑上的肩膀,那一刻,妻子的思念与丈夫的精神交织在一起,成为了永恒的见证。 这张合影不仅仅是由昆对陈景润深深的思念,也象征着两人之间那份无言的深情,陈景润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留给妻子、儿子以及整个数学界的遗产依然延续着。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0 阅读:38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