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该轮到老美摸着中国过河了,中国又搞了个大动静,C-14核电池问世了。这玩意可

天天纪闻 2025-08-22 18:18:31

现在该轮到老美摸着中国过河了,中国又搞了个大动静,C-14核电池问世了。这玩意可不是核电站,是实打实的电池,靠碳-14供能。碳-14的半衰期有5730年,啥意思?理论上这电池能用几千年不带歇气儿的。想想看,几千年不换电池,航天器、医疗设备、深海探测、偏远监测站,全都能用上,这不厉害吗?   这玩意儿和大家印象里的核电站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正儿八经的电池,靠的是碳-14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产生电能。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碳-14的半衰期足足有5730年,这意味着什么?理论上讲,这电池一旦装上,几千年都不用换,就这么一直稳稳当当地供电,这种超长续航能力在整个能源技术史上都是头一次出现的突破。   研发团队给它取名“烛龙”,取自《山海经》里那位照亮天地的神兽,既带着咱们的文化底蕴,也正好呼应了它能长久供能的特性。   “烛龙一号”的厉害之处不止在于寿命长,更在于它采用了碳-14放射性同位素与碳化硅半导体复合的核心技术,这可是咱们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检测,它的能量转换效率一举突破了8%,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不大,但在核电池领域已经是国际领先水平了,要知道传统核电池的转换效率一直是个难题,能做到这个程度意味着同样的放射源可以产生更多电能。   更难得的是,它还能在-100℃到200℃的极端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不管是在南极冰原还是深海热泉,哪怕是在宇宙深空的真空环境里,都能保持稳定供电,这种适应能力让很多传统电池望尘莫及。   而且它的能量密度达到了2200mWh/g,这意味着在很小的体积里就能储存巨大的能量,特别适合那些对体积和重量要求严格的设备。测试数据显示,它的短路电流能达到282nA,开路电压2.1V,最大输出功率433nW,别看这些数字小,对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或者微型传感器来说,这样的功率已经足够支撑复杂的功能了。   研发人员做过实验,搭载“烛龙一号”的LED灯已经持续工作了近4个月,累计闪烁超过35000次,接入储能装置后还成功驱动蓝牙芯片发射信号,这些实打实的测试结果都证明了它的可靠性。   可能有人会担心核电池的安全性,其实“烛龙一号”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它采用全封闭封装技术,把碳-14完全锁定在碳化硅半导体结构里,不会造成放射性泄漏。   而且碳-14释放的是低能β射线,这种射线穿透力很弱,甚至一张纸就能挡住,根本不需要像传统核电池那样加装厚重的屏蔽装置,这就让电池的微型化成为可能,也大大拓宽了它的应用场景。按照设计标准,即使使用50年,它的性能衰减也不会超过5%,这种稳定性是任何化学电池都达不到的。   从技术突破的角度看,这个核电池的研发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23年初,无锡贝塔的团队就和西北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联手,从能量转换器件的结构设计开始攻关,光是核心的碳化硅换能器件就研发了一年多,直到2024年10月才取得关键突破。   他们攻克了高比活度碳-14源制备、换能器件转换效率低、长期稳定性差等一系列难题,最终实现了从放射源制备到电池封装全流程的完全自主可控,这意味着咱们在这个领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不会被卡脖子。现在研发团队已经在推进第二代样机“烛龙二号”的研发,预计2025年底就能完成全封闭封装测试,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这事儿之所以让老美都得摸着中国过河,是因为在核电池这个领域,美国长期以来都是领头羊。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把核电池用在了导航卫星上,后来的“好奇”号火星车、“旅行者”号探测器都是靠核电池供电的。   他们一直用的是钚-238这种同位素,虽然功率大,但产量低、价格贵,而且需要厚重的屏蔽,很难微型化。中国这次选择碳-14作为放射源,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不仅避开了传统核电池的短板,还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微型化上实现了超越。   据检测,“烛龙一号”的核心技术指标已经领先美国同类产品,这让一直以技术霸权自居的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   英国虽然也在2024年底宣布造出了碳-14钻石电池,但中国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还完成了工程化样机的研发,在实用化进程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这种领先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多年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投入基础研究的必然结果,从2006年完成钚-238同位素电池研制,到2013年应用于嫦娥三号,再到今天的“烛龙一号”,中国在核电池领域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功底。   现在“烛龙二号”的研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按照计划,新一代电池将实现全封闭设计,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中国在微型核电池领域的领先优势还会不断扩大。  

0 阅读:26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8

用户10xxx48

3
2025-08-22 19:30

这种电池如果还在实验室,如果还没上市,这算不算泄密?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