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不买了,印尼不买了,泰国也不买了,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怎么让人感觉又是在玩呢? 谁都没想到,一款在实战中把顶尖对手打趴下的战斗机,居然在国际市场上接连碰壁。说的就是咱们的歼-10C——它在2025年印巴空战里表现神勇,巴铁驾驶的歼-10CE连续干翻印度空军的法制“阵风”,甚至还包括法国原厂的那架BS-001号机。 央视《军情时间到》专门分析过,歼-10CE靠的是什么?有源相控阵雷达加上霹雳-15E导弹,实现了超视距打击的“三先”:先发现、先跟踪、先开火。 军事专家张学峰也说,这战机雷达看得比“阵风”远,导弹射程也比法国的“流星”更长。性能摆在这儿,按理说订单应该像雪片一样飞过来才对。 可现实偏偏就喜欢打脸。埃及本来谈得差不多了,不仅要买40架歼-10CE,连配套的预警机和防空系统都在商量了。结果八月份风云突变,埃及一扭头,跑去韩国签了FA-50教练机。 为啥?说法很多。有人说总价超过80亿美元实在太贵,还不含后续维护;也有人点出政治压力——美国搬出《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明里暗里施压,埃及不得不低头。更何况,FA-50一台才3500万美元,还能本土组装,账怎么算都更划算。 印尼的操作也挺迷。五月份的时候,他们国防部副部长还公开夸歼-10C,说印巴空战的表现让他们很心动。结果三个月不到,剧情反转:印尼不仅加速接收法国的“阵风”,连飞行员都派去培训了。 其实他们早在2022年就跟法国签了42架“阵风”的订单,总价八十亿美金,违约金的压力不小。再加上他们还买了土耳其的“可汗”,又向美国订F-15EX,军费就那么多,实在塞不下歼-10C了。 泰国则更实际。他们最后选了瑞典的“鹰狮”E/F,一口气增购12架。不是因为歼-10C不好,而是泰国空军已经有11架“鹰狮”C/D,维护体系、人员培训全是现成的。 换新机不用重新学,省心又省力。萨博公司还答应“鹰狮”能兼容欧制“流星”导弹和美制AIM-120,对装备来源多样的泰国来说,这灵活性太关键。 这一连串“不买”,背后可不是性能问题那么简单。地缘政治、经济账、甚至外交压力,都在里面搅和。埃及、印尼、泰国都是跟美国有关系的小伙伴,军购从来不只是看参数,更得看脸色。 法国可以给印尼提供政府贷款,韩国答应埃及本土生产,瑞典承诺泰国长期维护——这些都是中国目前还不太能匹配的条件。 说白了,国际军火市场从来不是“谁强谁卖得动”。这里面掺杂了战略站队、金融支持、技术转让,甚至历史盟友关系。歼-10C这一仗是打出了威风,也确实证明中国装备不输西方顶尖产品,但要想真正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光靠性能可不够。 不过话说回来,歼-10C也并非没有机会。哥伦比亚已经表示感兴趣,中亚几个国家也在认真评估。最重要的是,它用实战证明了自己——击落“阵风”不只是战术胜利,更被一些媒体称为“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性时刻”。这说明中国装备的技术自信正被世界看见。 军购从来是大国博弈的延伸,每一次采购背后都是计算与妥协。歼-10C暂时没拿下这些订单,不代表它不强,只是说明游戏规则复杂。但真正的好东西,时间会替它说话。也许它的逆袭,才刚刚开始。
埃及不买了,印尼不买了,泰国也不买了,怎么歼-10C实战表现越猛,买家反而越少呢
【2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