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聊“国力”,不再只看GDP和军费,连“脑子好不好使”都被端上台面。说白了,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2 14:28:46

这两年聊“国力”,不再只看GDP和军费,连“脑子好不好使”都被端上台面。说白了,国家是人堆起来的,认知力、学习效率、创新能力,最后都会变成产业、科技和战力。智商不是唯一指标,但它能照见教育、环境与文化的一角。 先看那份年初流传很广的全球智商测试:覆盖135万人以上,三国最吸睛——美国99.74分,全球三十名开外;俄罗斯103.16,拿下第六;中国以107.19居首(含港澳台),样本量也最大。数据不必神化,但足够让人皱眉:为啥会是这个排位? 俄罗斯:在漫长冬夜里把分读出来了 对“战斗民族”的刻板印象是伏特加和硬扛寒风,可放到学习场景就是——漫长冬季把人按在室内,户外不便,阅读变刚需,思考成习惯。加上从苏联延续下来的理工传统:大学重基础科学,社会尊重工程师,航天、军工、能源压着打,实用技术的土壤肥得很。环境逼着人静下来,制度又把“会算会做”的路径修平,这个103.16就不难理解。天寒地冻没有冻住脑子,反而练出了长期主义的肌肉。 美国:尖端太亮,平均被阴影拉低 99.74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科学”。哈佛、MIT、硅谷、好莱坞……美国在尖端领域全球输出没停过。问题恰恰在“尖端”两个字——中位数被教育失衡和历史欠账拖着走。 全国性的资源鸿沟:好学区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和STEM玩在一块,弱势学区连教师流动都稳不住;同一城市隔条街,学习起点差一大截。再叠加含铅汽油的历史后遗症——铅对儿童大脑发育的伤害是硬证据,几代人被动中招,平均线被生生往下拽。饮食结构、高糖高脂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有贡献,但教育与环境是更硬的解释。 当然,美国的“顶层战力”仍然恐怖:原创科研、体系化创新、资本与规则的组织力,全球少有对手。可要把平均拉起来,就得动真格补公共教育和环境治理的短板——这不是一篇白皮书能糊过去的。 中国:高分不是“题海”,是系统工程 107.19的背后,远不只是“卷”。传统文化里,“读书能改命”是社会共识;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的覆盖与质量持续抬升,城乡差距在缩;更关键的是规模效应——每年近五百万理工科人才入场,人才池越深,群体认知能力的天花板就越往上顶。饮食与日常文化也在“润物细无声”:鱼豆蔬为底的饮食结构、棋类与诗词的思维训练,都在给大脑加分。遗传与家风的跨代传递或许也有影响,但“环境—教育—选择”的闭环,才是决定性变量。 该表扬的同时也要挑刺:应试链条在不少地方仍然过重,动手、提问与跨学科能力还欠账。把聪明变成创造,把会算变成会做,把竞赛分变成工程落地,这是接下来必须完成的“升级包”。 三国分差,真正暴露了什么 这份测试不决定国运,却暴露了国运的“底层变量”—— 环境与公共卫生会在几十年尺度上刻进群体认知(美国的铅,足够当教科书反例); 教育的公平与稳定,是把中位数往上顶的唯一正道(尖端再亮,平均线也不能烂); 文化与制度对“长期投入”的偏好,最终会投影到统计表上(俄罗斯的冬夜与工程师,中国的基础教育与规模化培养)。 该算的大账 与其沉迷名次,不如回到决策层面的三道题: 1)把中位数抬起来。 不追“天才神话”,追“人人会学、人人能用”的广谱提升。教育公平、早期干预、营养与环境,是最划算的国家投资。 2)把聪明用对地方。 把应试优势转成研发与产业的持续产出,鼓励提问、容错试错、给青年科研以时间与耐心。 3)把系统做厚。 从幼儿园到职业教育、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平台,补齐链条,让个人能力有“落点”和“上升通道”。 参考资料:《 最新国际智商测试结果出炉,中国第一-凤凰网 》

0 阅读:0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