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长征前夕,地下党员王同兴家里来了两个陌生人,他们邀请王同兴去开会,可

指尖流沙呐 2025-08-22 13:46:52

1934年,长征前夕,地下党员王同兴家里来了两个陌生人,他们邀请王同兴去开会,可到了半路,他却发现,这两人食指内侧有层薄茧。 按照惯例,王同兴该感到安心,但他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通常这种接头任务都会由固定的联络员来执行,而今天这个临时派来的任务显得异常突兀。 为了不暴露任何身份,王同兴并未立刻表现出怀疑,而是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的两个人,那名胖男人率先开口,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紧迫感,直接告诉王同兴。 他是奉命前来通知他,必须立刻动身前往大名县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会议的内容至关重要,关系到接下来的行动部署。 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瘦男人也立刻附和,点头称是,并补充道时间紧迫,不容耽搁,这番看似合理的说辞,却让王同兴心里的警铃大作,他表面上平静地应承着,大脑却在飞速运转。 他深知组织的纪律和行事风格,如此重要的临时会议,按理说应该会有更周密的安排,至少会有其他同志通过暗号或特定渠道提前传递消息。 可在此之前,他未收到任何风声,这突如其来的“通知”,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正悄无声息地向他罩来,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心头蔓延,他明白,自己正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 尽管暗号和表面上的一切都符合地下党的惯例,但王同兴内心依旧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他虽然心存疑虑,但在党的指令面前,不敢轻易妄动,便决定带着这两人去找其他两位县委的领导,宋同发和陈仰贤。 王从吾负责此地区的中共直南特委代表,按照惯例来到了王同兴家,准备与他进行一次例行的联系和会面。 王从吾曾与王同兴共事多年,彼此熟悉,这也是他常规性的工作安排之一,可当他敲开王同兴的门时,屋里却空无一人,王同兴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不在。 王从吾四处打听后得知王同兴已经带着两名陌生人离开,他心头一紧,立即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不对劲的事情。 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他感到极其不安,作为负责保密工作的重要负责人,他立即决定要追上去一探究竟,凭借多年在地下党的经验,王从吾对任何异样的情况都保持高度警觉。 很快,他通过村里的线索得知王同兴和其他两名干部正在前往大名县,这个信息让他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追踪目标:王同兴和他的同事们可能已经落入了敌人的陷阱。 他没有任何犹豫,迅速采取了行动,决定紧急报告给上级,并亲自追赶,试图赶在敌人之前解救王同兴等人。 在王同兴、宋同发和陈仰贤等人乘坐的骡车上,气氛逐渐变得紧张,两名陌生人似乎刻意避开话题,不愿透露关于会议的具体内容,言辞中时常透出不自然的冷漠与回避。 这让王同兴心中的疑云愈加浓重,尽管他没有完全暴露出疑虑,但他的警觉心已越来越强,终于,王同兴通过一连串的试探,确认了心中的猜测: 两名男子的身份并不简单,胖男子王铁秋,正是之前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后来叛变投敌的特务,而瘦男子沈哲臣,正是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成员。 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开会,而是诱捕南乐县委的干部,给地下党带来致命的打击,就在王同兴、宋同发和陈仰贤意识到自己可能中了圈套时,王从吾赶到现场。 他的到来让敌人产生了怀疑,特别是王铁秋,他察觉到王从吾的行踪有些异常,开始产生了警惕心,王从吾决定暗中跟随,保持距离,避免引起敌人的警觉。 但事情并未按预期发展,王铁秋对王从吾的跟踪产生了强烈的警觉,最终,他在路上与车队的成员进行短暂对话,为了进一步确认王从吾的身份,王铁秋提出让陈仰贤下车去与他交涉。 此时,王同兴和他的同事们早已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王从吾见状,心生一计,决定采取行动。 他立刻放慢步伐,伪装成一个无关紧要的路人,继续尾随在车队后面,尽管他心中焦虑万分,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当车队来到渡口时,王从吾敏锐地察觉到敌人的意图,他提议暂时停留在小饭馆休息,以便观察敌人的下一步动作。 这一刻,王同兴、宋同发和陈仰贤的心中已经达成共识:他们必须分头行动,迅速逃脱,以便报告敌情,保护地下党重要成员的安全。 然而,敌人并未放松警惕,王铁秋和沈哲臣在饭馆外面谈话时,突然间感到一种不安的气氛,王从吾知道,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三位同志的生命将会陷入极大的危险中。 他立刻对王同兴和其他两位同志低语:“他们带枪,硬拼不行,必须找机会脱身!”就在此时,沈哲臣推门而入,察觉到事情不对,立即拔枪示威,想要阻止他们的逃跑。 王同兴等人毫不犹豫,用身体挡住门口,为王从吾争取宝贵的时间,这场生死搏斗在这狭小的空间中进行,沉重的门板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最终,王从吾在芦苇丛中成功甩掉了追兵,而王同兴与其他同志趁机反抗,成功逃脱,通过这次紧急事件,他们迅速联系组织,确保了南乐县委的安全。 (主要信源:濮阳网——濮阳党史故事汇)

0 阅读:80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