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非要告老还乡,留在京城养老不好吗?    古代那些当官的,

闻语坦克 2025-08-22 11:28:40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非要告老还乡,留在京城养老不好吗?    古代那些当官的,在京城混了大半辈子,退休了为啥非得卷铺盖回老家? 京城多热闹啊,金銮殿就在跟前,达官显贵遍地走,留在这儿养老多风光? 可偏偏那些老臣,一个个急着往乡下跑。 这里头的门道,可比戏文里演的复杂多了。 先说最实在的,退休可不意味着安全。 明朝有个叫海瑞的,一辈子刚正不阿,退休前是南京右都御史,够大的官了吧? 可他刚递了退休折子,就有人在皇帝跟前说他坏话。 说他 “沽名钓誉,不宜久居京城”。 他一听立马收拾行李回海南老家,临走前连同僚的送别酒都没喝。 京城这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今天跟这个多说了句话,明天就可能被捅到皇帝那儿去。 退休官员就像没了壳的乌龟,留在权力中心,指不定哪天就被卷进漩涡里。 宋朝的寇准,退休后在洛阳住了段日子。 结果被政敌诬告他 “私通藩王”,差点抄家。 最后还是灰溜溜回了渭南老家才算消停。 当然,最主要的是没钱。 京城的繁华是给有权有势的人准备的,退休官员想在这儿扎根,就有点难了。 退休以后,租个像样的四合院,一年得不少银子。 雇两个仆人、柴米油盐,一年没百八十两根本撑不住。 这官员退休一共才没几个钱,要是留在这里,没几天就花完了。 最后还不如回老家过得舒服。 而且一个官员在京城再风光,到了老家才算真有面子。 清朝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权倾朝野,退休时二话不说回了湖南湘乡。 老家有他的族人、祖坟、祠堂,他回去能修族谱、办义学、建水利,这些事在京城可做不了。 当地县令见了他得磕头,乡邻见了他得作揖。 这种尊重,在京城的退休官员堆里可找不到。 反观那些留在京城的,比如唐朝的白居易。 晚年在洛阳定居,虽然写了不少诗,但总被人说 “忘本”。 甚至连他老家都没有给他立传。 更关键的是,老家有 “保护伞”,京城可没有。 古代宗族势力大,一个官员回乡,整个家族都能罩着他。 要是留在京城,皇帝哪天不高兴了,一句话就能把你贬到千里之外。 宋朝的苏轼,晚年想在开封养老。 结果被新党排挤,最后贬到海南儋州。 死的时候连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 当然了,也有少数官员留在京城,但那都是有特殊原因的。 比如清朝的张廷玉,雍正皇帝特许他死后配享太庙,他不敢走; 还有那些皇子的老师,退休了得留在京城给皇子当顾问。 但这些人过得提心吊胆,张廷玉都八十多了,还得天天进宫请安,生怕哪句话说错了。 您说这叫养老吗?简直是坐牢。 说到底,古代官员退休回乡,不是傻,是精明。 京城是权力的舞台,可舞台总有谢幕的时候,再留恋下去,只会被新演员挤下台。 回老家呢既能过的舒服,又能保全家平安,还能落个 “衣锦还乡” 的好名声,这笔账谁不会算? 现在咱们看那些古装剧,总觉得官员退休回乡是悲情戏,其实人家心里清楚着呢 。 所以他们宁愿放弃京城的热闹,也要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闻语坦克

闻语坦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