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皮定均的成长之路:从鲁莽青年到智勇双全的虎将,刘伯承如何调教出这位传奇将军 一个爱闯敌占区”遛大街”的毛头小子,如何在刘伯承的调教下成为威震敌胆的抗日名将?从太行山的特务团长到中原突围的英雄,皮定均的成长背后,藏着怎样的师徒情深和军事智慧? 皮定均这个名字,在抗战史上绝对算得上响当当的。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后来被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晋中”的开国中将,年轻时候可是个让领导头疼的”问题青年”。 话说回到1939年,那时候皮定均刚当上八路军129师特务团团长,年轻气盛,胆子大得没边。有一回,刘伯承师长让他派人去侦察敌情,结果这小子竟然自己跑到敌占区去”遛大街”了。好家伙,被日本鬼子认出来,差点儿栽在那里。气得日军小队长直骂:“皮猴子的,大大地鬼!”从此”皮猴子”这个外号就传开了。 刘伯承知道这事儿后,那脸色比锅底还黑。把皮定均叫到师部,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你这个团长别干了,当特务排长去吧!”皮定均当时就懵了,立功了怎么还挨批评? 其实,这还不是皮定均第一次犯这种错误。早在1939年,他就干过类似的蠢事。为了搞清楚敌占区情况,自己化装潜入,被汉奸认出来,要不是跑得快,小命都得搭进去。刘伯承当时就狠狠批评过他,还让他写检讨,没想到这小子好了伤疤忘了疼。 刘伯承之所以这么生气,不是因为皮定均胆子大,而是因为他太不懂轻重了。一个分区司令员,手下管着几千号人,为了抓个日本兵就亲自上阵,这要是出了事,损失可就大了。正如参谋长李达说的:“分区司令是干嘛的?是让你以身犯险,去抓个小小的日军俘虏的?” 不过,刘伯承毕竟是刘伯承,他看人的眼光那是相当毒辣。虽然皮定均毛病不少,但这小子打仗确实有一套:机智灵活,骁勇善战,而且爱动脑子。刘伯承认定这是个可塑之才,值得好好培养。 从那以后,刘伯承开始有意识地栽培皮定均。1941年,让他当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1943年,又提拔他当七分区司令员。每次作战,刘伯承都会亲自指导,教他怎么用兵,怎么打仗,怎么当一个合格的指挥员。 皮定均也确实争气。在太行山那几年,他带着部队跟日伪军斗智斗勇,麻雀战、破击战、地雷战,玩得那叫一个花样百出,把日伪军整得心惊肉跳。1943年的林南战役,皮定均和张力雄配合,消灭伪军7000多人,攻克日伪据点80多处,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1944年,刘伯承又给了皮定均一个更大的考验:让他率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跨过黄河,深入豫西开辟根据地。这可是个硬骨头,豫西地形复杂,民风强悍,地方武装林立,要想站稳脚跟谈何容易。 但皮定均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带着千把人的队伍,在豫西大地上独立奋战三个多月,先后作战139次,解放群众100多万,建立了11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这一仗打下来,皮定均的名声彻底响了,连敌人都不得不佩服这个”皮猴子”的厉害。 真正让皮定均名垂青史的,还是1946年的中原突围。当时形势危急,22万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了6万中原解放军,皮定均临危受命,率7000人掩护主力突围。他采用疑兵之计,连续3天顽强阻击,成功掩护主力向西突围。接着,他又率部向东转移,孤军转战24昼夜,行程1000多公里,最终以5000人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这一仗,让”皮旅”威名传遍全国,连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都说:“你们的奇迹,我一定要告诉全世界人民!” 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看到皮定均的名字,大笔一挥写下:“皮有功,少晋中。”就这样,皮定均从拟定的少将直接晋升为中将。 回头看皮定均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刘伯承的教育方法确实高明。他没有因为皮定均的莽撞就一棒子打死,而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给予更多的信任和机会。正是在这种既严格又宽容的教育下,皮定均才从一个鲁莽的青年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名将。 从莽撞青年到传奇将军,皮定均的成长离不开刘伯承的悉心栽培。你觉得好的领导应该如何培养下属?严厉批评还是宽容引导?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