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队抢占中石油资产,赶走中石油员工,我们国家应该像美国一样学习,考虑海外企业利益,加强保安团,名义上是保安,实际上是团建制合成旅下属团级单位,每个国家不一样,配备不一样的人员及装备,武器配备绝对要能有效保卫当地中国企业! 在撒哈拉沙漠的烈日下,一场资源争夺战悄然上演:尼日尔军政府突然出手,针对中石油项目下令驱逐高管,冻结账户,这背后是本地利益与外资合作的摩擦。假如我们不及时应对,这样的风波会不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反复上演?中国企业海外安全如何保障? 中石油在尼日尔投资起步于2008年,那时候双方签协议开发阿加德姆油田,当地环境恶劣,沙尘漫天,基础设施几乎空白。中方团队一步步投入资金,建起油井、管道和津德尔炼油厂,到2011年炼油厂投产,每天处理2万桶原油,其中部分供应本地市场,余下出口。项目总投资几十亿美元,雇佣本地工人上千人,还搞技能培训,帮助改善民生。尼日尔本是产油国,但政局不稳,2023年7月发生政变,军政府上台后强调资源主权,先是终止与法国等西方合作,转而调整外资政策。 2024年,他们出台新规,要求外资企业本地员工占比至少50%,管理岗位也要本地人优先,薪酬差距不能太大。那年贝宁管道开通,本来是为出口阿加德姆原油,但边境纠纷闹得中断,影响中石油收益。进入2025年,矛盾升级,军政府指责中石油本地化不力,外籍员工薪资是本地人的六倍,没优先用本地物资。2月底,石油部长发警告信,要求提交本地化计划,否则罚款。这些铺垫导致3月事件爆发,军政府借机强化控制,争取更多分成。 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直接行动,驱逐三名中石油高管,他们分别是中石油尼日尔分公司、西部非洲石油管道公司和津德尔炼油厂的负责人。驱逐令下达后,给48小时离境期限,高管们次日就出国。军政府理由是违反本地就业规则,薪资不公,本地工人收入低。同期,他们冻结津德尔炼油厂账户,声称查税务和本地内容违规。还关闭中方运营的阳光国际酒店,说是歧视本地人,税务申报有问题。 酒店是中方员工落脚地,一关门,几百人安置成难题。事件后,炼油厂运营权部分移交本地团队,中方影响减弱。5月,军政府继续施压,要求中石油终止所有服务超过四年的外籍员工合同,月底前离境,涉及几十人。石油部长在信中说,要促进本地就业,逐案审,但拒绝中方高层私下会面,指责不守规。6月,紧张升级,中石油试着谈判,但军政府要更多资金,中方没松口。8月,尼日尔原油出口受阻,中国买家从2月起就没下单,管道遭攻击,政局不稳加剧问题。整个过程,中石油22年耕耘成果受损,国家利益吃亏。 这事不是孤例,得看到深层问题。军政府上台后,资源民族主义抬头,西非多国军政权都这么干,先赶西方,再压东方。尼日尔缺钱,2024年中石油给4亿美元预付款,用原油抵押帮渡过制裁难关,可到期还款时,他们就翻脸,追税索债。津德尔炼油厂是中非合作样板,在荒漠建起产业链,本地人得实惠,可一抢就前功尽弃。海外资产安全关乎“一带一路”长远,要是扩散,其他项目也悬。 我们得学国外经验,参考美国保护企业利益的办法,但不盲从,得结合国情。加强保安团队建设,名义上保安,实际建制如合成旅下属团级单位,根据各国情况配人配装备,武器够用才能防风险。比方,在高危区多用本地雇员,装备通讯和防护工具;在稳定区,重点情报预警。外交上,推动联合国关注,促安理会讨论维和,维护国际规则。企业自身也得本地化好,薪资公平,培训本地人,融入社区,避免矛盾。国内舆论要同心,官媒自媒体齐发声,凝聚民意,守护利益。 长远看,这考验我们智慧和力量。在百年变局中,中国走和平发展路,但国家利益不能让步。学别人长处,洋为中用,建强海外安保,护航企业走出去。团结一切力量,不极端,不内耗,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一则消息:中国援建的尼日尔凯大吉水电站在投产前夜突然停摆。网友直呼:再也不当冤大
【120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