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位粉丝朋友的观点之争…… 先声明,我与这位粉丝朋友没有任何成见,正如他对我

寒烟锁重 2025-08-20 22:18:14

我与一位粉丝朋友的观点之争…… 先声明,我与这位粉丝朋友没有任何成见,正如他对我没有成见一样。相反,她还是我的铁粉,既然是铁粉,那说明她已经长时间关注和支持我的作品。 今天把我和她的观念之争亮出来,让朋友们看看这两个观点哪一个更具有激励作用。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很多问题,明智的人是努力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观察、分析这些问题。 我今天写了一篇文章《在村里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有些比较懒日子过得不好的人,提到谁家日子过得好,会酸溜溜地说一句话“人家有本事”。在村里我发现那些勤劳肯干、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人,常聊的话题是怎样才能赚更多钱,而且他们有实际行动,除了起早贪黑种好庄稼、经营好果园之外,还到村北的大山上寻宝,春天采中药,夏天捉土元,伏天捉知了,冬天找蜂巢、螳螂茧,每年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而跟日子过得一般的人聊天,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山上寻宝换钱时,他们总是说“人家有有本事”。山上的中药、土元、蜂巢、螳螂茧,树上的知了,谁都可以去采挖,只是他们吃不了别人的苦。比如伏天从树上黏知了,盛夏天气,树林里密不透风,举着长长的杆子,慢慢靠近树上的知了,一个一个黏下来,虽然一天能黏八九百个,卖三四百块钱,但身上的汗水像雨水不说,单单举着长杆子悄悄接近知了的耐力,一般人就承受不了。 他们吃不了别人的苦,流不了别人的汗水,不是检讨自己的懒,而是带着嘲讽的语气评说别人,对这种行为我看不惯,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一个粉丝朋友评论说,“不是在农村拿着200元养老金的生活很惬意,农村是一片净土么?有人的地方就有攀比,不要美化任何一条自己没走过的路。要是靠勤奋勤劳努力能致富的话,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早就不会拿着200养老金,病了不敢去看病。现在的勤劳也就只能吃饱饭,想致富得看看自己家庭背景,没有父母的托举比登天还难。” 我文章的主题是表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下,勤劳的人日子总会比懒惰的人过得好。我觉得这个结论没有错。于是我这样回复了她——“我们村里勤劳的人,每年采中药、挖土元、黏知了,能卖一两万块钱。而那些不想出力的人,一分都没有。” 她又回复我——“那么操劳才拿到1w,你以为他们不会跟退休拿1w的攀比么?难道他们年轻时会比你懒惰没为国家做贡献?财富分配差异太大!应该给老百姓多分配点养老金,过一个安定的晚年!而不是七老八十还在摸黑操劳。” 看得出来,这位朋友跟我一样,都希望村里的父老乡亲有更多的养老金,有更加安稳、如意的晚年。但呼吁不能有怨气,因为年轻时虽然都为国家做贡献,但每个人的付出还真是不一样大,这个问题不用抬杠,就像一母同胞为家庭的付出都不同一样。 我回复她——“当年我村里有11个同学,只有3个人通过考学走出了村里,一个做了医生,一个做了铁路建筑设计师,我做了金融。那8人都在村里务农。当年这些同学的家庭情况都比我家好,我出身不好,初中毕业后不让读高中,我13岁在村里务农,但我始终坚持看书学习,一年后又允许“地主羔子”考高中。 考试前半年,村里办了初中升高中复习班,一个自诩数学很厉害的老师做班主任,他因为我母亲给他弟弟介绍对象没成功而怀恨在心,对我父亲有成见,曾经以家庭出身为由组织批斗我父亲。临考前3个月,我父亲找到他,请求让我到他的班里听听课,跟着复习复习,他一口拒绝。 我算是比较争气的人,我通过自学考上了高中,而他办的复习班,20多人没考上几个。考上高中的,有的读了半年坚决不读了。其实他们的智商都比我高,学习都比我好,但彼此选择不同,我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们坚信不如早退学早挣钱。 如今我们3个考出去的人都退休了,那8个人4人去世,4人依然务农。我和他们之间确实有差距,当初他们的家境都比我和那两个考出去的同学家都好。如今,虽然我从未觉得比他们过得好,但有人觉得他们不如我,那你说我们之间的差距是谁造成的? 另外我在县城读高中时,班里有好几个同学,被家长安排去县纺织厂、酒厂、化肥厂工作了,这是让班里所有同学羡慕的事情,我们考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农民成分找工作吃“国库粮”,他们不用考学直接有工作,谁不羡慕? 当时如果我父母有本事,我自然也不会点灯熬油寒窗苦读备战高考,也直接进厂参加工作。但他们进厂没几年,工厂就倒闭了,这对他们公平吗?我们班60多个同学只有8人考入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国家都分配了工作,如今差不多都退休了,都有理想的养老金。有人说这不公,但不公是谁造成的? 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当年如果不奋斗,不苦读,今天的我不会有养老金。所以我想说的是,你可以评判社会的种种不公,但你应该坚信天道酬勤、勤劳致富的逻辑。 朋友们,不知我的观点对不对?我想表达的是,无论做什么,只要肯吃苦,就会有收获。你的力量用在哪里、汗水流在哪里,哪里就会发光。

0 阅读:0
寒烟锁重

寒烟锁重

缘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你, 缘灭,我看到了你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