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上台,对华提出1个要求,要求中方必须答应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重新宣誓就职,开启其第二任期。 就在当天下午,美国白宫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一份简短却极具挑衅意味的声明。 总统已向中方提出“一个明确要求”,中国必须立即扩大对美农产品采购,尤其是大豆采购,幅度需在目前基础上“翻三倍”,否则美方将恢复此前暂停的全部关税,并新增惩罚性税率。 这不是一次外交磋商,而是一场赤裸裸的“下马威”。特朗普用他一贯的高调方式,为其新一轮对华政策设定基调。但这场表演的背后,既是老套路的重演,也是战略误判的延续。 面对一个已经完成深度调整、具备更强抗压能力的中国,这类“极限施压”式的威胁,注定不会奏效。特朗普提出的“唯一要求”,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三重战略意图。 一是立即满足其国内政治需要。爱荷华州的大豆库存正面临积压,铁锈带州的工厂订单依赖出口,而这两个群体正是特朗普的基本盘。他必须用“对华强硬”立场来安抚支持者,兑现竞选承诺。 二是通过“羞辱性要价”制造心理优势。他试图重演2018年贸易战初期的剧本——先设定不可能接受的高位价码,迫使对方被动回应,从而主导博弈节奏。 但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当年的中国。三是通过施压中国切断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借机拉开中俄、中伊之间的战略距离。 特朗普在同一场讲话中声称,若中国不能减少从“敌对国家”的石油采购,美国将对相关中国企业征收高达500%的“二级制裁”关税。这种赤裸的能源干预,直指中国国家能源安全底线。 更令人瞠目的是,特朗普还将TikTok再次摆上谈判桌,提出所谓“中美50%合资方案”,要求中方“限期同意”,否则将彻底封禁。这不是商业交易,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勒索。 中方对此并未公开激烈反击。但其态度已通过各层级渠道表达得足够清晰:合作可以谈,但前提是平等;采购可以增加,但必须遵循市场逻辑;能源采购是主权事务,不容他国置喙。 外交部发言人在当天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一贯主张中美经贸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任何单方面施压都无助于解决问题。” 这句话背后,是对特朗普“交易式外交”逻辑的根本否定。事实上,特朗普的整个“第一天攻势”,本质上是一场国内政治秀。 他面对的是一个通胀未退、财政赤字创纪录、失业率攀升至4.1%的美国。 他急需一个“对外强硬”的姿态来掩盖国内政策的无力,尤其是在民主党控制国会的背景下,特朗普在内政上寸步难行,只能将外交当作突破口。 但问题是,他面对的中国,已经不是可以被轻易施压的对象。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完成了对美出口的多元化调整,东盟、拉美、非洲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芯片、自主科技供应链实现关键突破。 能源方面,俄罗斯管道天然气输华量同比增长近40%,伊朗石油则通过结算路径多元化重返中国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中国以人民币结算的能源进口比例已突破52%,大幅降低美元支付体系的外部风险敞口。这意味着,即便美方发起新一轮金融制裁,其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特朗普想用旧剧本继续演下去,但舞台早已换了布景。更关键的是,中国对于特朗普的“交易语言”已不再敏感。 中方高层深知,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从来不是系统性战略,而是“交易驱动+情绪主导”的短期操作。他可以今天说“愿访华”,明天就加征关税;可以在谈判桌上握手,转头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威胁。 面对这样的对手,中国的策略已经从“应激反应”转为“节奏控制”。交锋不必全面铺开,但底线必须清晰可见。 该回应的回应,该反制的反制,不急于一时让步,更不会为了所谓“稳定大局”而牺牲核心利益。 这一次,中方没有像2017年那样派出高层代表团“紧急赴美”。 也没有如2020年那样与美方展开密集电话沟通;而是选择公开、冷静、不卑不亢地表达立场。 这恰恰说明,中国已经能够从容应对“特朗普式外交”。 正如一位知情人士所言:“我们不是不愿意合作,而是不接受勒索。”特朗普的“第一个要求”,表面上是经济议题,实质上是政治考量,背后是霸权思维。 对中国而言,这不是一次谈判的起点,而是一次认知的确认:与一个将单边主义奉为圭臬、将合作当作施舍的对手交手,必须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和清晰的底线思维。 这场新一轮的中美博弈,才刚刚开始。但不同的是,中国已不再需要“被动应战”,而是可以主动设题,稳住节奏。特朗普可以继续喊话,但他必须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必须有人答应。
特朗普刚上台,对华提出1个要求,要求中方必须答应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
飞绿说历史
2025-08-20 16:28:25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