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昨8月18日报道:“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东京对日本的邻国中国作出明确的批评

飞绿说历史 2025-08-20 16:27:54

德国之声昨8月18日报道:“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东京对日本的邻国中国作出明确的批评。他还警告北京不要单方面改变边界。瓦德富尔将日本称为在亚洲的‘重点伙伴’。他还表示,德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和第四大经济体,面临共同挑战。他举例说,中国新近对稀土出口采取管制,这对日本以及德国芯片制造业带来同样的冲击。他说,日本在经济安全的议题上是全球领军者。对德国来说,目前一个确切的事项就是,将供应链多样化,迅速降低对关键原材料的依赖性。” 8月18日,东京,一场看似寻常的外长会谈,却在对华表述上掀起了不小波澜。 当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与日本外相的联合记者会上罕见使用了通篇“战略对抗”语调,公开批评中国“单方面改变边界”,并将德国与日本共同定义为“基于规则秩序”的捍卫者。 他还点名指责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冲击日德芯片产业”,声称“供应链必须迅速脱钩”,并将日本称为“全球经济安全的领军者”。 这番话,在形式上是一次外交场合的联合发声,在实质上却是一场德日共同上演的“价值观远征”——一次高调但根基薄弱的战略碰瓷。 德国试图将其对华“去风险”路径从经济延伸到地缘政治层面,在亚洲寻找“代理安全感”。而日本,则希望借助德方话语帮其“正常化”背书,构建一个跨地域的“反中共识”。 但这场精心安排的“合唱”,注定难以合拍。瓦德富尔的发言,表面包裹着“自由、秩序、多样化”这些西方常用的辞藻,实质上藏着三层意图。 一是将中国描绘成“威胁地区稳定”的修正主义国家,为德国日益频繁插足亚太事务制造正当性;二是借稀土议题对中国进行“经济胁迫”指控,为德国工业的“去中化”路线寻找道义支持。 三是试图用“民主vs威权”的叙事构建意识形态同盟,推动欧日进一步战略绑定。这种话语策略并不新鲜,但在当前时点显得格外拙劣。 德国刚刚因对俄制裁导致能源危机尚未缓解,如今又试图在对华关系上复制同样剧本,充满风险。 2024年德国对中国出口总额仍占其对外出口的9.6%,中国是其第一大汽车市场、第二大机械设备出口对象。 即便在“去风险”的口号下,德国工业界依然在加速本地化投资中国,其中大众、宝马、西门子等公司2025年上半年在华新增投资已突破110亿欧元。 说“政冷经热”,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政客热脸贴在了现实的冷板凳上。而在稀土问题上,瓦德富尔的发言更是刻意制造误读。 中国的稀土出口政策并非“一刀切”,而是基于国家安全和资源保护所作出的精细化管理。2025年发放的第一批出口许可证中,德国大众、博世等企业仍在许可名单内,且供应量维持稳定。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那些试图将高端技术出口与涉华限制挂钩的企业与国家。这并非“经济胁迫”,而是“对等回应”。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言:“中国不会把稀土当作对抗工具,但也不会任由稀土成为他国压制中国发展的工具。” 而日德“供应链多样化”的愿景,看起来高尚,现实中却充满泥泞。全球稀土精炼产能中,中国占比高达92%。 即便德国在格陵兰、乌克兰投资新矿,其开采成本、环境审批、技术封装都面临巨大难题。 日本的“去中国化”供应链计划推进多年,至今仍严重依赖中国材料。脱钩不是一场经济调整,而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自我切割。 更值得警惕的是,德国此番言论正在被日本战略性利用。日本正推动将“经济安全”写入国家防务战略,谋求建立“经济版北约”,而德国的“口头支持”正好成为其“正常国家化”叙事的外援。 这背后,是日本对地区局势的深度操弄。借德国之口,施压中国之身,最终目的,是为自身扩军与修宪提供国际道义包装。 而德国呢?一边高唱“价值观外交”,一边为自身工业寻找“替代市场”;一边强调“国际秩序”,一边在亚太插旗刷存在感。 其真实动机,是在欧盟内部主导对华政策,在全球南方刷出“安全存在”,以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尴尬身份。但这种“话语冒险”,极容易陷入战略自我矛盾。 中国不是德国能源依赖的“下一个俄罗斯”。中国不输出冲突,也不输出制度,更不会输出意识形态。 中国所做的是捍卫自身边界、维护自身产业链、保护自身技术安全,这些既不违法国际法,也不违反全球规则。相反,是德国在试图将自身焦虑投射到中国身上,以掩盖其政策失衡与战略摇摆。 真正的问题不在中国,而在欧洲自身。而对中国而言,这种“高调碰瓷”并不陌生。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我们有能力、有工具、有节奏地管理与欧洲的博弈关系。 我们不主动挑衅,但也不回避斗争。我们欢迎合作,但不会接受道德绑架。瓦德富尔的言论,是一场政治上的冒进,是一次外交上的表演,更是一次认知上的错位。

0 阅读:0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