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张跨越了12年的师生照,贵州女孩得知昔日支教恩师来到重庆,特地与另外一个小学同学一起赶往重庆,只为再见一次12年前的那位老师。 2025年8月的重庆观音桥,霓虹灯在傍晚渐次亮起,把街角的人影拉得很长。 何同学站在约定的路口,手里攥着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指腹反复摩挲着上面那个蹲在孩子堆里、笑容明亮的年轻人。 十二年了,她从贵州遵义习水县的山村里一路走到大学课堂,心里始终记挂着这个叫陈康的老师。 十二年前的夏天,陈康背着帆布包出现在村里的小学。 土坯墙教室里,原本总是昏昏欲睡的课堂忽然活了起来。 他讲数学题会编小故事,说几何图形像山坡上的石头;带孩子们在操场用粉笔画世界地图,告诉他们山外面有高楼,有能飞上天的无人机。 何同学那时候总低着头,课本上的字认识她,她却认不全那些字。 陈康注意到这个扎着小辫的姑娘,常在课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蹲在她旁边一道题一道题地讲,阳光从木窗棂照进来,落在老师年轻的脸上,也落在她渐渐舒展的眉头上。 “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这句话陈康在课堂上说过,在给她讲题时也说过。 何同学把这句话刻在心里,作业本上的红叉越来越少,眼神里的光越来越亮。 后来陈康结束支教离开,走的那天孩子们追着他的车跑了很远,何同学没敢追,只是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把那句“老师再见”咽进了肚子里。 这十二年里,山村里的土坯房慢慢换成了砖瓦房,镇上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何同学从村小读到镇中学,又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她偶尔会想起陈康,想知道他现在在哪里,过得好不好。课本里的公式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他蹲下来跟自己说话的样子,他讲起外面世界时眼里的光,一直清清楚楚地留在记忆里。 大三那年,学校组织去乡村支教,何同学第一个报了名。 站在陌生的教室里,看着台下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睛,她忽然懂了当年陈康为什么总笑得那么温柔。 她学着他的样子,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山里的花草树木,课后陪孩子们跳皮筋,听他们讲家里的趣事。 有个小姑娘跟当年的她一样不爱说话,她就每天给她留一张画着笑脸的小纸条,就像当年陈康每天给她圈出一道错题那样。 今年夏天,何同学从小学同学那里听说,陈康老师要陪家人来重庆参加无人机比赛。 挂了电话,她立刻买了去重庆的票,又约上那位同学,两个人揣着激动,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赶到重庆。 见到陈康的那一刻,何同学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眼前的老师眼角的皱纹深了,但那双眼睛,还是像当年一样,透着温和与坚定。 陈康也认出了她,笑着走上前,声音里带着些许感慨:“都长这么大了。” 他们站在观音桥的霓虹灯下,拍了一张新的合影。 照片里,何同学站得笔直,已经是个亭亭玉立的姑娘,陈康站在她身边,比当年多了几分沉稳。 两张相隔十二年的照片摆在一起,时光好像在上面打了个结,一边是青涩的童年与青春,一边是成熟的现在,中间系着的,是剪不断的师生情。 何同学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是她支教时学生送的,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和笑脸。 陈康接过来,一页页翻着,指尖轻轻划过那些稚嫩的笔画,仿佛看到了十二年前的那些孩子,也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模样,它不需要轰轰烈烈,就藏在这些细微的传递里。 那天的重庆有点热,他们站在路边聊了很久,从当年的课堂说到现在的生活,从村里的变化说到各自的经历。 何同学知道,这次见面之后,他们可能又会回到各自的生活轨迹,但她心里的那个结,总算解开了。 离开的时候,何同学回头看了一眼,陈康还站在原地朝她挥手。 她笑着挥了挥手,转身走进人群里。阳光穿过高楼的缝隙照下来,暖洋洋的,就像十二年前那个在办公室里,落在课本和老师脸上的阳光一样。 有些东西,真的不会被时间改变,就像一份藏在心里十二年的惦记,就像一次跨越千里的奔赴,就像教育在岁月里留下的那些温柔印记。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小学时候打的子弹,多年后正中眉心!
【29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