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退役中将帅化民:九三阅兵,我们这些退将不会去了。在我眼里帅化民什么都好,平常的说话风格和那种军人该有的干脆利落都值得点赞,唯独这次他在王浅秋主持的节目上这一段发言,让我有点失望,非常不支持他这种说法,他后面还说了一句“去的话对得起我们死的300万士兵和200多个将领吗?” 当一位台湾退役中将在媒体上直言拒绝九三阅兵邀请时,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波澜。他的表态究竟源于何种历史积淀?又会如何搅动两岸对那段共同抗战岁月的认知?一切悬念,从他的吼声开始展开。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宣布于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活动。这次阅兵包括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规模宏大,旨在纪念全民族浴血奋战的胜利。 官方强调,此次活动将邀请包括国民党抗日老兵及其遗属在内的各界人士,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台湾方面,一些退役军人收到邀请,他们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抗日,现在面临跨越海峡的选择。 帅化民作为退役中将,出生于1943年,父亲是国民党少将,他本人毕业于台湾陆军军官学校,服役期间晋升中将,退役后常在媒体评论时事。他的发言风格直接,逻辑严谨,常获认可。此前在节目中,他提到阅兵应展示当年抗战装备,以增加诚意。 这次讨论源于北京邀请扩展到台湾退役将领,引发媒体关注。历史显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22次大会战,付出巨大牺牲,包括300多万士兵和200多名将领阵亡。 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在敌后开展游击,双方于1937年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抵御侵略。美国后期投下原子弹,加速战争结束。这些事实成为讨论基础,却暴露分歧。 在王浅秋主持的节目中,帅化民陈述台湾退役将领决定不去参加北京阅兵。他强调那场战争主要是国民党军队主导的。进而提到,如果参加,怎么面对战场上牺牲的300万士兵和200多名将领。这句话声音升高,带有强烈情绪。 节目中,他坚持那些武器大多是国民党军队使用过的,阅兵若诚恳,就该展示出来。苑举正回应,举自家父亲例子,其父在抗战时期与共产党领导的115师并肩作战,在山东地区阻击日军。 苑举正列举历史:1937年西安事变后,国共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提供军饷和装备,双方在正面和敌后战场互补。 太原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坚守阵地,共产党部队牵制敌后;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首胜,歼灭日军千余;百团大战时,共产党部队出动上百团,破坏日军交通线。这些合作事例提醒大家,阅兵象征全民族胜利,应以包容心态看待。帅化民未直接回应,坚持立场。 王浅秋试图平衡观点,但分歧明显。苑举正补充,美国援助国民党军队大量物资,如飞虎队支援空中作战,最终两颗原子弹投向日本本土,迫使无条件投降。这些外部因素也加速胜利。帅化民提到2015年70周年阅兵时,也曾邀请台湾老兵,但许多人未去。 他举例,国民党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数十万,昆仑关战役中阵亡上万,这些战役是正面抵抗核心。苑举正同意,但强调共产党在华北开辟根据地,牵制日军70%兵力,双方合作关键。整个过程,嘉宾间观点交锋,网络评论涌现。帅化民最后强调,退役将领不去基于历史事实。 节目播出后,网络平台讨论热烈。许多人引用历史书籍,指出国共合作在抗日中的作用,如共产党部队在敌后战场贡献与国民党正面作战结合。帅化民未进一步回应,他的观点影响部分退役军人,他们最终选择不参加阅兵。 北京阅兵如期举行,装备方队行进天安门广场,老兵代表登台,但台湾退役将领缺席。媒体报道强调全民族胜利,苑举正例子被反复提及,呼吁多读抗战资料。 帅化民继续在其他节目露面,点评时事,这次事件让他曝光率增加,却引发争议。历史书籍中,国共合作细节清晰记载,大家建议调整认识,所有中国人都是那场胜利参与者。 帅化民的表态引发热议,您对这种历史解读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一起探讨两岸如何共同守护抗战记忆。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认为南京高大的城墙,可以阻挡日军爬上来,就是炮轰也不怕。但是,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