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主战派”群情激昂,将美俄峰会视为“国耻”,考验普京的时候到了! 就在俄

飞绿说历史 2025-08-20 15:30:18

俄罗斯“主战派”群情激昂,将美俄峰会视为“国耻”,考验普京的时候到了! 就在俄乌战场胶着不前、国际制裁阴云未散之际,一场本被寄望于缓和局势的美俄峰会,却在俄罗斯国内投下了另一枚重磅炸弹。 7月15日,普京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会面,虽未签署联合声明,但美方高调宣称“推开了通向和平的大门”,俄方则在语焉不详的表态中保持克制。 看似一次中立的外交接触,却在俄罗斯国内,尤其是在军政系统内部激起了剧烈震荡。“国耻”、“变相投降”、“耻辱外交”——这些刺耳字眼,不是来自西方媒体,而是来自俄罗斯本土主战派的声音。 从杜马保守派议员到“战地网红”、从退役将领到军工界高管,愤怒和质疑正迅速汇聚成一股高压浪潮,直指克里姆林宫。 这一次,普京不是在与北约博弈,而是在与自己点燃的民族主义火焰周旋。 问题的核心,并不只是“见了特朗普”,而是这场峰会的象征背景、谈判内容和政治后果,触动了主战派最敏感的三根神经。 第一,是“领土不可谈判”的意识形态底线。自2022年秋季全民公投以来,俄罗斯宪法已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州纳入俄罗斯版图。 在主战派眼中,这不是战果,而是国土。任何在谈判中对其中任何一部分作出让步,哪怕只是默认“暂时不控”,都将被视为“出卖祖国”。 而外媒关于“苏梅、哈尔科夫换顿涅茨克”的交易传闻,更被国内鹰派媒体怒斥为“用血换来的土地被当成筹码”。一句话,哪怕是“战术性收缩”,在主战派眼中,都是“战略性背叛”。 第二,是“阿拉斯加地点”的历史隐喻。1867年沙俄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贱卖给美国,在俄民族主义叙事中始终是国力衰败的象征。 如今普京亲赴阿拉斯加会谈,被主战派解读为“羞辱上的羞辱”。他们质问:为何不在中立地?为何要选择这片曾被沙俄“失手”的土地? 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当下,这种细枝末节被迅速放大,成为攻击普京“软弱”、“自毁尊严”的弹药。 第三,是战争经济的既得利益被触动。三年来,俄罗斯军工系统订单暴涨、开工率翻倍,士兵和合同兵领取着数倍于民用岗位的补贴,战地物流、建筑、宣传产业链也应运而生。 对这些人而言,战争不是负担,而是红利。和平协议意味着利益断流,意味着预算紧缩,意味着某些人要从“英雄”变回“普通人”。 他们不愿停火,不是因为相信胜利,而是因为不想失去战争带来的资源和地位。那么,这股主战派到底是谁? 它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单一机构,而是一个意识形态、利益和舆论交织的复合体。 一方面,是“皇俄派”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主张恢复帝国疆界、否认乌克兰国家地位,将这场战争视作俄罗斯历史使命的延续。 即便代表人物如伊戈尔·吉尔金已被收押,其思想却依然在网络和舆论中流传。 一方面,是军工利益集团,以Rostec为核心的国防企业在战争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资源倾斜,其政治影响力也随之上升。 更有国家媒体和战地博主不断通过“胜利叙事”煽动情绪,将任何外交接触都描绘为“西方阴谋”。 而普京正被这股力量反噬。 长期以来,他以“强硬民族主义者”形象维系统治合法性,以“捍卫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逻辑。但战争拖延、伤亡上升、经济承压使他必须考虑“止损”。 问题在于,想停火的不只是他,背后还有财政赤字、产业空转、人口结构的双重压力。据俄罗斯审计署2025年数据披露,战争支出占联邦预算31%,创历史新高。 而兵员不足已迫使俄军将义务兵役延至20个月。这些现实,决定了战争不能无限延长。但“想停”不代表“能停”。普京若在没有明确胜利成果的情况下贸然达成协议,极可能引发主战派全面反扑。 这种反扑不只是舆论风暴,更可能演变为政治危机。如何在不击沉国家形象、不动摇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实现战略收缩? 唯一的出路,是构建一个“胜利式停火”的叙事——即便不是全面胜利,也必须在形式和语言上制造“赢了”的幻觉。 这正是阿拉斯加峰会的真实意图:试探特朗普底线,寻找台阶下,同时在国内维稳情绪。但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美方并未给出明确让步,反而在会后高调宣布“俄罗斯愿意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国内主战派已将这一行为解读为“屈辱外交”,并持续扩大舆论攻势。 而在这场博弈的外围,美国也在做自己的算计。特朗普急于兑现“结束战争”的竞选承诺,同时不想为乌克兰支付更多资金,更希望将欧洲安全责任甩包给欧盟。 对他而言,乌克兰领土完整只是筹码,并非底线。而普京则希望借此会谈绕过欧盟、分化西方、制造“美俄主导谈判”的印象。 对欧洲而言,这是一场“被边缘化”的外交羞辱——他们的命运,却被华盛顿和莫斯科在阿拉斯加商量决定。 普京此刻,既不能彻底停,又不能无限打。他必须在主战派的高压下维持军事攻势,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保留谈判窗口,同时还要维系国内政治稳定。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