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再幻想“中俄结盟”了!太认可金灿荣教授的这番话了,金灿荣教授说:俄罗斯不是兄弟,是邻居。我们必须警惕,俄罗斯背后的真实意图。 这句话虽然不好听,却是事实。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我们需以清醒的认知审视中俄关系,既看到战略协作的必要性,更要警惕背后的潜在风险,避免陷入“结盟幻想”的误区。 中俄关系的现状是“政热经冷,官热民冷”。政治层面,两国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互为支撑,从应对西方制裁到推动多极化进程,战略合作不乏亮点。 然而,经济合作始终未能匹配政治热度: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出口,与中国的互补性有限。 民间交流亦显薄弱,历史纠葛与文化差异使双方难以建立真正的“兄弟情谊”。这种失衡关系决定了中俄合作存在天然边界,难以超越现实利益驱动。 从历史与现实维度看,俄罗斯的战略意图始终充满复杂性。历史上,俄罗斯曾以扩张主义塑造地缘版图,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遗留至今。 当前,其外交政策呈现出矛盾特质:新版《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强调与西方合作,却又将美国定义为头号威胁;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却仍对欧洲怀有回归幻想。 这种摇摆性暴露了俄罗斯的核心诉求——在美西方压力下寻求战略缓冲,同时利用中国平衡自身困境。金灿荣所言“俄罗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警示,正是基于对其历史行为与现实能力的深刻洞察。 警惕俄罗斯的真实意图,绝非否定合作价值,而是为规避潜在风险。 俄罗斯的虚弱与强硬并存:经济泡沫化、产业空心化使其抗风险能力脆弱,但地缘野心与军事威慑从未消退。 一旦国际局势生变,其政策调整可能带来不确定性。例如,若西方松动制裁,俄方是否仍会坚定与中国协作?若地区冲突升级,俄方是否会以自身利益优先而忽视中方关切?这些问题需以底线思维加以防范。 因此,中国的应对之道在于保持战略清醒与弹性。首先,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筑牢合作基础的同时避免过度捆绑。 其次,深化经济合作需以互补性与可持续性为前提,推动多元化贸易结构,降低对俄资源依赖。 更重要的是,强化自身实力与周边外交,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亚太国家关系,构建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金灿荣强调“北边稳定是关键”,但稳定不等于盲目信任,而是需在合作中保持警惕,以实力维护边界安全。 中俄关系本质是邻国间的战略博弈,不存在天然的同盟纽带。 摒弃“兄弟幻想”,以理性与务实构建合作框架,方能既维护共同利益,又守护国家主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棋局中,走出一条自主、安全、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对此,大家怎么看?
世界真有意思:一,美国拉拢了俄罗斯,一起对付中国,那么美国的霸权将稳定下来。
【163评论】【130点赞】